中新网山南5月27日电 (记者 赵延)“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以苦为荣,苦中有乐。”26日,中新网记者第一次见到48岁的尼玛次仁时,他正在大风里和同事蹲着埋头修理一台路面切割机,搓着满手的油污不好意思和记者握手。
5月为全国路政宣传月,5月26日为“我爱路”宣传日。当日,中新网记者来到了平均海拔4300米的西藏山南市扎囊养护段G349(原S307线)二工区,探访公路养护工人们的工作情况。
图为扎囊养护段G349(原S307线)二工区养护工人索朗贡杰和他的女儿。 赵延 摄尼玛次仁是二工区的区长,工区负责的管养路段约40公里,该公路是山南市浪卡子县和洛扎县的必经之路。位于浪卡子县的羊卓雍措被称为“碧玉湖”,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往观赏“打卡”,看着在这条景观大道上畅通驰骋的车辆,少有人注意到这是工区十多名工人常年养护的结果。
转眼之间,尼玛次仁在这个地方养护公路已有32个年头。他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养护的这条土路仅有10公里左右,他们的工作“伙伴 ”除了那辆“突突”慢行的拖拉机,就剩一两匹骡马帮忙平整路面。更别提一到雨季,泥石流塌方导致路面损毁,工人们经常要在马路上几天几夜地抢通。
图为通往羊卓雍措途中岗巴拉山此前发生持续降雪,养护工人进行道路应急保通现场。 扎囊养护段供图“2002年,这条公路开始施工。”土路马上要变油路,这个好消息让尼玛次仁开心得睡不着觉,逢人便告知这个好消息。2004年,公路正式通车,他看着眼前平坦干净的柏油马路,顿时眼睛一阵湿热,他同时也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这条路的平安与畅通。
第二年,他向山南市扎囊养护段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想用党员的身份与使命,让自己更好地完成公路养护工作,他向组织保证:我会尽职尽责,把全部心血、汗水都倾注在公路养护与管理事业上,一步一个脚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每当发生泥石流、塌方落石等自然灾害导致公路中断时,尼玛次仁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带着工人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抢通。
图为通往羊卓雍措途中岗巴拉山此前发生持续降雪,养护工人进行道路应急保通现场。 扎囊养护段供图2018年入夏的一个夜晚,降雨持续不断,已经躺下的尼玛次仁,接到公路发生泥石流的消息,有一辆车被困其中,等待救援。他立刻披上雨衣开着机械车和工人们一起赶往现场救援抢通。“泥水不断从山上流下,我们刚清理完,地面马上又积满了泥水。”参与抢通的索朗贡杰回忆,为了保障车上人的安全,尼玛次仁组织大家先用机械车将被困在泥水里的车辆小心拖出,再进行道路清理抢通。
那天,十几名工人们一夜未眠。天蒙蒙亮,雨停,道路也随之畅通。
山南市扎囊养护段段长次旦卓玛告诉中新网记者,位于该养护段的工区共有13个工区,养护里程达1222.22公里。其中,包括了一个位于海拔5000多米的普玛江塘乡、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工区。大家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是却没有人在工作岗位上懈怠与抱怨。
图为扎囊养护段段长次旦卓玛(左)正在与同事交流工作。 赵延 摄现在年轻的一线养护工人里,很多都是“路二代”,他们在路上成长,被称为“公路的孩子”,对公路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现在正是青春昂扬、朝气蓬勃的时候,却长期在外风吹日晒,都有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次旦卓玛说,他们继承了先辈们的“老西藏精神”与“两路”精神,没有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畏惧与退缩,而是凭着坚韧的勇气和毅力与之抗争,在这片雪域大地上,用爱养护着一条条“生命线”。(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