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康生活别样红

2022-05-30 11:05 陈化先  阅读:331 

  开栏的话

  一国人权状况好不好,关键看本国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这是检验一国人权状况的最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与全国一道,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同时,我省不断健全教育帮扶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儿童因困失学辍学;筑牢民生之本,全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夯实医疗卫生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百姓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本报今日起开设“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经过八年脱贫攻坚,我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深度贫困村作为曾经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时期最难突破的“堡垒”。连日来,记者走进赣北湖区、赣西山区和赣南老区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看脱贫户的新变化。

  精准帮扶解民忧

  鄱阳县双港镇长山村是鄱阳湖里的孤岛村,村民以前靠捕鱼为生。为保护水生生物,渔民们纷纷“洗脚上岸”。2017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道敏陷入困境,“洗脚上岸”意味着家里失去经济来源,全家挤在低矮的平房里,生活举步维艰。

  好在杨道敏家得到了精准帮扶。通过危房改造,杨道敏从逼仄的平房搬进了两层半的楼房;参加烹饪、修理等技术培训后,杨道敏与妻子变身“手艺人”。更令杨道敏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享受雨露计划等教育帮扶后,大都已毕业并参加工作。今年,为了帮大儿子带娃,妻子学以致用在城里当起了“月嫂”,53岁的杨道敏则在小区做起了保安,日子越过越红火。

  都昌县土塘镇冯梓桥村的刘桂清,丈夫遭遇车祸去世,她独自带着3个孩子艰难度日。2013年,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得到低保救助,还得到产业帮扶、健康帮扶等支持。伴随着儿女们一个个大学毕业,刘桂清家可谓“翻了身”。“多亏政府帮扶,熬过了最苦的日子,现在孩子们有出息了,往后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刘桂清说。

  “造血式”帮扶结硕果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提升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我省通过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由于妻子摔成重伤,两个孩子尚小,2014年,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华平不得不返乡照顾家人,里里外外全靠他一人操持,生活艰苦。帮扶干部主动找到刘华平,鼓励他养猪、种百合,2016年刘华平成功甩掉了“穷帽子”。刘华平还申请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扩大猪棚、种植油茶,并养起了鸡、鸭、羊,每天忙得不亦乐乎。2021年,刘华平仅靠养猪就赚了20多万元。

  2014年,铜鼓县梁塅村石坎组村民杨福望被查出心脏病,高昂的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杨福望办理了大病医疗保险,还申请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有了启动金后,杨福望先后养了山羊、土猪、蜜蜂等,年收入突破3万元。妻子冯辉柒在江南人参基地务农,每月工资收入达2000元。

  跟着村集体过甜日子

  初夏时节,走进兴国县枫边乡茅坪村,光伏产业基地、有机茶叶基地、蓝莓种植产业基地、蜜蜂基地犹如4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这些产业不仅是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柱,还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脱贫户阙德宇春季在茶叶基地摘鲜叶,夏季在蓝莓种植产业基地劳作,其间还参与蜜蜂养殖,产出的蜂蜜可以售给基地。他说:“我是脱贫事业的受益者,在家门口有事干,看病有报销,该享受的政策一项都没落下。”

  同样位于赣南老区的石城县高田镇礼地村,深挖烟叶、白莲、水稻等传统产业潜力,形成了“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

  通过县乡技能培训学习了水电安装技能的脱贫户李练金,原本在县城承包私人和建筑工地水电安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2020年开始,他决定加入合作社,夫妻俩流转土地种植20亩贡米、16亩烟叶、3亩白莲,去年综合收入有20余万元。

  江西日报记者 陈化先

江西日报
3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