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当前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乡村规划照搬照抄、千村一面、贪大求洋,传统文化流失,文化认同情感不足等种种问题。如何破解乡村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矛盾与与难题,需要我们打通乡村文化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振兴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更基础的力量,是国人凝聚共识、奋进共立的有力思想武器。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留存最多的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价值的内在支持,缺乏文化价值的乡村建设是没有灵魂的。
乡村建设要充分挖掘原生原态的、原汁原味的、原原本本的本地文化,留住更多的乡愁、乡情、乡土之息。凤阳镇凭借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党委政府招商引资的正确决策,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随之流失,虽然在老一辈人身上能清晰可见乡土文情,若干年后也可能在岁月中消除。在文化投入人力智力财力都不足的情况下,乡村文化更应重视文化的挖掘记录和解读保留,多走访村里的老人、多问问村里干部,多看看村里的一砖一瓦,多听听村里的故事,为今后的乡村建设铺下文化基石。
乡村建设要潜心传承优秀的、精华的、民粹的传统文化,留住更多的民俗、民风、民情。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使民众尤其是新一辈文化认同感不强,一些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上贪大求洋、照搬照抄,毫无本地特色。乡村文化并不是落后、愚昧、封建的代名词,乡村文化也有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粹。凤阳镇西廊村唢呐吹奏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要精准投入保护,大力培育传承人,并利用其作为一个切入点,唤醒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建设要努力创新符合时代的、面向大众的、顺应潮流的“崭新”文化,弘扬开拓、荣新、革优的文化精神。文化是活着的遗产,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是因为中华文化有革新创优的文化基因。文化振兴不是单纯的回归,也不是一味的求取“西经”,而是要返本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这颗五千年的大树上接上新芽,使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更甜蜜的果实。不符合时代的,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结局只有老死、枯死。
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很难保留的,因此我们更要做好文化文章,在建设中体现文化特色,摒弃没有文化追求,没有基因脉络的建筑,在传承优秀文化的立场和价值观指导下建设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