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笔者以在乡镇工作二十多年、包村帮扶多年的经验来看,其中,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这是乡村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是源头、是基石,有了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一、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有效的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关键在于扶贫产业的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
首先,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离开了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采取产业带动和政策激励的方式,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群众创业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拓宽贫困地区群众增收渠道,延伸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才能实现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其次,产业发展是带动就业的关键之举。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农村人口脱贫与农民收入增长直接相关,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群众能够收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比较具有活力,贫困群众依托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有效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是脱贫攻坚的最终意义。
事实证明,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效脱贫。很多地方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抓手,走农业产业扶贫道路,以产业带动生产,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主动参与脱贫致富工作,从而更快地创造财富、分享财富,让更多的贫困户端上就业的“饭碗”。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的脱贫方略,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的依托,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带来的成果可以用数字来说明。在2014年8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扶贫日时,全国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不但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也比较深。贫困人口不要说上学、就医等,就连吃水、行路、用电等基本生活需要都面临很大困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已经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
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生产发展”进而到“产业兴旺”是接下来的一个重大课题,事关乡村振兴乃至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当前改善农村问题的先决条件,更是为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在目前阶段,农村产业的发展兴旺要以农民作为主体,并依托农村丰富的资源,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活跃的创业环境,产业类型丰富、利益相连的新型产业体系,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格局。从产业发展到产业兴旺,还一个关键是要加强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稳固产业发展基础,更快更好地拓展发展空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推动产业落地生根,无论是搞种养殖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兴办扶贫工厂、开展乡村旅游产业,都必须配套相应的资金和科学技术,建立符合现代市场体系的标准化产业流程。同时,还要出台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下乡,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家民,指导科学种植养殖。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特色手工技术、电商开店、直播技巧、旅游服务接待等职业技能,由此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拓宽创业就业范围。
产业旺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有建立在产业兴旺基础之上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三、以产业兴旺推动分宜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分宜作为传统农业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抓手,因地制宜,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分宜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宜是丘陵地貌,典型的“江南三月,草长莺飞”地带,生态禀赋十分优良,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在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分宜农业产业发展迅猛,以打造“天工宜品”为龙头,麒麟西瓜、苎麻、高产油茶、中药材四大产业齐头并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东西南北中,百花齐放。但总的来说,分宜农业产业发展受很多条件的制约,产业规模不大,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就拿麒麟西瓜来说,2006年引进之初,当时由于味道甜,价格高,市场销路好,立即在农户中掀起一股种植热潮,三年时间发展到8万多亩。渐渐市场趋于饱和,种植户风险越来越大,加上该品种对土壤要求高,土地流转困难,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十多年来,规模一直上不去。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龙头产业,必须是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的朝阳产业,产业的规模要大、附加值高,这样品牌效益才能好,乡村振兴才能有支撑,有底气。所以说,分宜农业产业发展有条件,有底子,有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进一步壮大,形成一至两个拿得出手的支柱产业。
二是要做好发展规划。分宜农业产业发展,远远没到成熟期,要走的路比我们想象中的还长。我们必须沉下心来,从做好中长期规划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干下去。产业发展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统揽农业发展全局,一方面要与分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要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经济互惠互补,相得益彰,能够与县域经济、民生实事紧密结全,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以中央的农业农村工作精神为指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产量,推动绿色发展等内容作为规划前提,守牢底线。再次,规划要考虑全县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要把山林水湖田土村庄道路等统统纳进去,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宜土则土,既考虑打造全县主导产业,又充分利用好各乡镇本地特色亮点,要尽量防止资源开发不合理或开发不充分等情况发生。特别要指出的是当前各地面临的早稻生产任务,只要底情摸透,规划合理,任务就不难完成。
三是要深挖产业潜力。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壮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农业产业的基础只能是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产业的根本,农村的产业兴旺说到底还是农业产业兴旺。也就是说,好的农业产业应是产业链完整的系统产业,种植业只是基础,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加工业等第三产业作为支撑。分宜的农业产业在种植技术的提高、种植规模的扩大、配套产业的形成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挖潜力,下狠心,花功夫。举个例子,分宜毛竹资源丰富,竹加工一直停留在传统项目上,技术落后,产品单调,产业难以发展。其实竹材的用途十分广泛,近些年很多地方加强了对竹业生产的资金扶持、行业管理和科技推广工作,竹加工业悄然兴起。做在前头就是弄潮儿,落在后头就要被嘲弄。分宜甜瓜种植户应该不少,利润高,周期短,销售也没问题,但由于该产品受天气影响较大,在接近成熟期间,只要遇到大雨天气就烂死,收成极不稳定。所以甜瓜种植如能更新品种,能过雨水天气这一关,种植户将遍布全县。分宜农业产业潜力在哪里,出路在何方?我想必须要有专业的队伍,精心的培育,潜心的摸索才能慢慢找到答案。
四要大力培育新型乡村干部和职业农民。乡村干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他们所有的工作内容也应该围绕乡村振兴来开展,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直接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实效上。培养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实的乡村干部队伍尤为重要。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新时代,具有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而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进程中,一要围绕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二要围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支持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下一步,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要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