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4日,是第九个国际“慰安妇”纪念日。自8月14日起,大量的善心网友自发购买了纪录电影《二十二》周边产品(少女像纪念章、帆布包)。据《二十二》摄制组告知,截至9月17日凌晨,《二十二》淘宝店收到约1.4万订单,发货约1.3万单,除制作成本,共收得约42.2万元善款。通过《二十二》团队与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14位幸存者获赠特别生活援助费。
爱心小队三小时“闪付”
9月16日夜,《二十二》导演郭柯与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苏智良教授一起商议42.2万元善款的使用方案,最终决定,纪录电影《二十二》摄制组委托研究中心将这笔款项,于9月18日分别交予14位(截至2021年9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登记在册的中国大陆地区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人数)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作为特别生活援助费。
9月17日,研究中心收到《二十二》团队转来的款项后,第一时间召集了志愿者,组成爱心交付小队,下午2时许小队打出第一笔款项,至下午5时许,爱心交付小队已全数发完所有善款。
善款均通过线上交付
此次善款均通过线上交付,因有些老人家庭地处偏远,无法打印收条,或者身边一时无人,需要通过其他关系联络。为了处理好各种状况,爱心小队一刻不停地守在手机边想办法。
老人们的视频和图片通过网络不断传过来,家属也告诉爱心小队很多暖心的细节:林奶奶的孙女专门去镇上把钱取回来带给村里的奶奶,告诉奶奶有很多人关心着她。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不久前身体非常虚弱的郴州奶奶精神状态不错,出院没多久的竹英奶奶恢复得很健康。
据悉,这笔特别生活援助费汇集了无数人的关爱,其中有很多是学生。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和郭柯导演表示,今年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我辈温良,但不善忘。那些在绝望地狱里遍体鳞伤的,是我们的前辈姐妹;那些在漫长冬夜里深陷黑暗的,是我们的一衣同胞;那些罄竹难书的,是不可忘的过往。
设项目基金研究并援助
2018年10月中国大陆首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郭柯及影片出品方、资助人将《二十二》票房等共计8786749.35元的各项收益捐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基金(简称项目基金)以来,研究中心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管理制度及项目基金使用规范为前提,在持续加大对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老人援助力度的同时,逐步推进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各项研究工作。截至2021年6月30日,共申用项目基金1934753.65元。
2021年1月至6月,研究中心除继续落实奉予每位日军“慰安妇”受害幸存老人生活援助金的工作外,还加大对受害幸存老人在生日慰问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力度。此外,继续推动奉予24位曾于1995年至2001年间起诉日本政府的已故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原告老人象征性的致敬慰问金工作的落实。
2021年1月至6月,研究中心共使用项目基金426087.33元,其中,对受害幸存老人的生活、医疗援助以及对已故老人丧葬费用、遗物捐赠费用等援助支出为318129.39元,约占项目基金使用总额的74.66%;用于对日军“慰安妇”制度调查与研究、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日常维护运营等费用为107957.94元,约占项目基金使用总额的25.34%。此外,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向项目基金捐款共计11000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项目基金余额为6888195.70元。文/本报记者 肖扬
统筹/刘江华
相关新闻
“九一八”残历碑雏形是两块朽木化石
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前广场举行。在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前夕,军旅作家胡世宗采访了残历碑的设计者贺中令先生,了解到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两块朽木化石。
“残历碑”是一个高18米、宽32米、厚11米的“台历”式石碑。“残历碑”上记载着:“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
这块“残历碑”的设计者贺中令先生,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也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日前,胡世宗自驾车一个多小时赶到贺中令的住处,听他聊起与“残历碑”的缘分。
那是1964年,贺中令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园林处从事造园工作。其间,他去辽西北票时,意外地发现了两块木化石,这是一万年前地壳变动埋在地层下的两段朽木化石,有虫蛀的孔洞和破碎的年轻层岩,当时就令他眼前一亮,感到这两块化石就像一部史书,意象中蕴有山河破碎的历史感。
1981年,贺中令用两条生了锈的铁环将这两块化石穿连起来,并请人查找到1931年9月18日当日台历的台面。冥冥中,历史竟与他的木化石蕴含的意象巧妙地吻合了,残历碑的雏形就是这样产生的。后来,贺中令用石膏做成了与这个残历碑面貌酷似的建筑模型,入选了首届全国城市雕塑方案展,深获好评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1991年,以《八女投江》巨幅国画作品名世的画家、政协委员王盛烈在辽宁省“两会”上提出为九一八事变建馆的提案被采纳,贺中令的“残历碑”在征集来的62个方案中拔得头筹,并在3个月的时间里神速地兑现在事变发生地。一幢既是碑又是馆“碑馆合一”的令世人瞩目的极有思想和艺术含量的“残历碑”,从此坐落在了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这座城市一个新的坐标。
“采访中,大我8岁的贺中令先生给我看了他最初的设计草图,包括‘残历碑’上的全部文字,大都兑现在这个成品上了,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只是碑后面有两块光滑的石砖,原本是为把他这个设计者的名字镌刻上的,被他坚决地否定掉了。”胡世宗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转述道。
贺中令还对他说,“这不像一个小作品可以签个名;这个题材太大,有太多的人参加到原创和制作中来了。你看北京天安门广场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些前辈雕塑家,哪个把名字留在上面了?”
贺中令还带胡世宗参观了他的另外一些雕塑草稿,已是86岁高龄的他,从未停止过对雕塑的创作。
文/本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