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钟声响起,她们仍在等待道歉
2021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当天上午8时30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在公祭广场撞响和平大钟,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警示人们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上午10时至10时19分,南京三次拉响防空警报。《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也在当天开展,调查日军“慰安妇”问题专家带来最新证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文 宋峤 赵雨晨/摄
撞响和平大钟
熄灯悼念今年去世的8位幸存者
上午9时18分,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序厅,为2021年以来去世的杨翠英、蔡丽华、李如富、陈文英、戚振安、金同和、马继武、徐家庆8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线下熄灯仪式,缅怀这些逝去的“时间证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1000多位,2011年还有300余位,2017年仅剩100位,而截至2021年9月仅剩64位。
2021年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属代表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一同参加了熄灯仪式。仪式开始,工作人员为去世幸存者马继武、徐家庆照片熄灯。随即,2021年去世的8位幸存者的家属代表向他们的亲人照片敬献菊花。全体人员面向去世幸存者照片三鞠躬。
“之前有所谓明星去靖国神社游玩的消息传出,我们都十分气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继武的女儿马敬东在采访中说,“2021年7月,我的父亲马继武走完了他近百岁的人生,父亲生前不仅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也历经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磨难。”
马敬东说,父亲经常把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亲身经历讲述给国际友人和广大青少年学生。现在父亲虽然故去了,但他在南京大屠杀时的经历,我们将永远铭记。我们将接过接力棒,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这段历史记忆一代一代接续传承下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徐家庆家属蒋薇表示,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外祖父徐家庆当时12岁,在木匠营,外祖父和哥哥、姐夫差点死在日本官兵的屠刀下,白塔巷的家也被侵华日军烧光。蒋薇说,外祖父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既是不幸的又是万幸的,不幸的是外祖父小小年纪就历经磨难,万幸的是外祖父在党和政府、纪念馆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下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幸存者的后代,我们将永远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不忘初心,为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前行。
新增证据戳痛人心
一把剪刀的背后,是老人一辈子的伤痛记忆
当天,《日军“慰安妇”制度罪行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号展厅开展,以中国和朝鲜半岛为中心,全面展示日军在侵略战争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史实。
此次展品中,有三样是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近年走访中新征集的,分别是一把剪刀、一根拐杖、一根钢钎。
展品中一把剪刀的背后,是老人一辈子的伤痛记忆。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湖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罗奶奶1922年出生,江西上高人,日军进攻上高时将在县城读书的罗奶奶抓走关进慰安所内。被家人赎出来后罗奶奶加入了抗日队伍,但这段被害经历给她也留下了终身阴影。在去她家探访时得知,老人每晚睡觉都压一把剪刀在枕头下,这样她才有安全感。
展览中,一根拐杖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它的主人是湖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陈美英。陈美英1944年春夏间被日军抓走沦为“慰安妇”,被日军折磨了近一个月后被救出。日军的暴行对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每天晚上睡觉前,陈美英都要用自己的拐杖将门抵住,防止别人进来,这样才能安心睡觉。
而一根钢钎,也是每日伴随海南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林爱兰入眠。她曾在日军占领海南岛时加入抗日队伍,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俘,沦为日军“慰安妇”,惨遭迫害,导致终身未育。日军暴行给林爱兰奶奶带去永恒的创伤,这根钢钎每天放在床边伴她入眠。
朝鲜平安南道人朴永心,1939年被日军骗至南京、松山等地沦为“慰安妇”。1944年,朴永心逃出战壕时,被中国军队解救,并由美国随军记者拍摄了著名的二战照片“怀孕的‘慰安妇’”。这张照片出现在展览中,刺痛了观众的内心。老人已经去世,她也曾来南京,确认她早年受害的地方。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矗立着以她为原型的雕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强征“慰安妇”等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严重反人道罪行。这是国际公认的历史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
决不能忘记!
“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国内仅剩十余位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调查日军“慰安妇”问题,是国内的权威专家,也是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首任馆长。谈及在9月18日这个节点举办展览的重要意义,苏智良教授表示,正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逐渐建立“慰安妇”制度,“如今,日本政府仍没有彻底反省,依然对‘慰安妇’问题百般抵赖,更谈不上诚恳道歉和赔偿。我认为这次展览的现实意义就是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主权国家把女性作为性工具用来推动战争,但近年来,日本每次历史教科书修改,都在企图否认慰安妇这样的战争罪行,所以,我们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斗争。”苏智良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最新证据。“尽管日本在战争后销毁了大量证据,但我们通过30年的研究,复原了一部分证据。实证研究方面,中国可以确认的慰安所至少有一千多所。研究者们寻访幸存者300人,分布在黑龙江山西海南,江苏有雷桂英和周粉英,现在大部分已经走了,只剩下14人,我们还在寻找。另外,中国研究者还推出了一批专著,在韩国、美国、阿根廷等国出版。”
他说,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批慰安所遗址陈列馆,也有《二十二》这样的记录电影,还有绘画等艺术形式去记录这一段历史。“中秋之际,我们也给老人送上中秋月饼,以及《二十二》剧组义卖善款,给14位老人送上特别生活援助。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爱这些受害者。”
“南京是日本确立、推行慰安妇制度的非常重要的节点城市。”苏智良教授表示,“占领南京不久,日军就开始推行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的几个联队都建立了慰安所,同时也有日本侨民和伪政权建立。在《日军南京慰安所实录》里就记载了南京有70个慰安所,实际上我们新找到的证据还在增加,不止这70所,也有利济巷这样的建筑保留下来。”
引人注目的是,苏智良带来的照片证据中,有一张来自东京拍卖日军士兵影集中的照片。“由于前后关联的是南京街头照片,确认这拍的就是南京的慰安所。根据档案,当时伪政权建立了两个慰安所,看到进出的都是日本兵,所以这就是两所慰安所中的一个。”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会长张连红说:“受害者是在独特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受难,我们应该去尊重、呵护她们。这些年来,我们援助协会致力于做好在世老人的关爱工作。”截至2021年8月,中国国内仅有十余位“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健在。“下一步,我们会开展受害者后代传承记忆行动,这不仅仅是家族记忆的延续,更是民族记忆的传递。唯有不忘历史的受害者,才能让历史的记忆保鲜,知道和平的珍贵。”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