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9月16日电 (记者 苍雁 石洪宇)秋收即将到来,39岁的法官助理郑海涛比以往更加忙碌。他要时刻关注村民秋收的安全问题,还要提醒村民注意临时雇佣可能引发的纠纷。“凡事做好预案,也要相信法律。”
履职已有一段时间,郑海涛已经完全适应了村里的生活。作为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派往舒兰市溪河镇双印通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是吉林地区村干部中少有的法律专业人士。按照他的说法,他和驻村工作队要抓好农业生产,也要为村子送去法治精神。
“我们村是劳务输出村,30多年前就有村民出国打工,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农业活动。”郑海涛认为,当地民风纯朴,村民勤劳,但跨国劳务需要懂得法律知识。
郑海涛初到村里发现村民不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时,他和工作队成立了法律咨询服务站,对村内企业、外出务工人员和常住人口的涉法问题提供咨询指导。现在服务站已成为村里的常驻机构。
郑海涛和村民张贴通告 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供图村民们说,郑海涛给大家上了多次普法课,还建议发生雇佣关系时提前写好合同,“让法律提供保障。”他们认为,“村里现在有了专门的法律顾问”。
在双印通村生活是郑海涛少有的农村经历。他发现,在这里普法需要讲究方法,用事例远比法条重要,拆解农民谈论的故事效果更好。
“这份合同是和谁签?去帮助邻村掰苞米(秋收),路上出现意外算谁的(责任)?”在郑海涛处,村民们会得到专业答案。
让郑海涛惊喜的是,如今的农村普法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大家普遍相信法律”。
郑海涛在民事庭工作,他认为法律只是维护社会运转的一部分。在农村工作,情况会更复杂一些。对于村内矛盾,工作队也会尽力挽回乡邻关系,修复同乡情谊,尽最大努力做好调解工作,郑海涛和村干部们要让村民团结在一起,创造一个又一个丰收季。
最近,村里正在推进垂钓园的建设,观赏荷花、捕捞、垂钓、采摘等系列的旅游项目是以后的重点。
“法律保障发展,这是必须选项。”郑海涛说。(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