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里,李化勇划坏了8只船,执着守护山沟水畔的琅琅书声——
一叶扁舟渡梦想
这个夏天,雨水格外多。
远远看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彭新镇石山口水库旁的公山小学,犹如掩映在丛林中的一座孤岛,四周碧波荡漾,校园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
面对汛期溢满水的水库,李化勇的心情有些复杂——今年的开学季,终于不用揪心学生的安全了,可心里却空落落的,“没有学生来上课,我就要退休了”。
20岁那年,李化勇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教鞭,也接过了船桨。
40年间,寒来暑往,李化勇撑着一叶扁舟,执着守护着山沟水畔的琅琅书声。他载过的学生们一个个离开学校,走出这个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水乡,驶入人生“理想的港湾”。
从父亲手中接过船桨
1981年,年过半百的李文华把儿子李化勇从城里叫回村里,对他说:“我在村小当了一辈子老师,你们兄妹六个总得有一个顶班。化勇啊,回村当老师吧。”
面对父亲的期盼,李化勇十分纠结——好不容易走出山村,回来,不甘心;不回来,又没办法跟父亲交代。
“都不愿来教书,村里的孩子们咋办?”纠结中,这个朴素的念头在李化勇脑海里闪现,再也挥之不去。就这样,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教鞭,还有船桨。
公山村是移民村,石山口水库库尾将村子分成两半,河东岸与学校隔水库相望,每年5月到9月的汛期,库尾都会涨满水。如果不横渡水库,绕路到学校要走8公里多山路。从李化勇的父亲起,家住河东岸的老师每到汛期都会划船去学校。
李化勇永远记得,教书的第一天,就遇上了倾盆大雨。孩子们赤着脚丫、挽着裤腿,穿过及腰的杂草来到学校,身上没有一处干的地方。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不管多难,都要划船带孩子们上学,让他们少走些山路。
“最开始是我家附近3个居民组的孩子跟我的船上下学。后来村里专门给学校买了个大铁船。”李化勇说,每逢汛期,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渡口,把孩子一一抱上船,放学再划船把孩子渡回家。大铁船最多载过40多个孩子。
出发前,李化勇会把船里外检查个遍,摆渡时极为小心。遇到冬天上冻,为了破冰,李化勇不止一次掉进过水里,手机也落水了4部。
在这条水路上载过多少学生,李化勇已经不记得,但坐过船的孩子们都记在心上。
目前在湖南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的李伟清晰地记得:“李老师吆喝一声‘开船喽’,小船就平稳地撑起,他放声歌唱,我们也跟着一起唱。”
“如果没有李老师和那条摆渡船,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可能连小学都读不完,又何谈改变命运呢。”李伟的语气中充满感激。
一师一校一木舟
40年里,李化勇划坏了8只船;40年里,他也不止有一次机会去往更好的岗位。
刚来学校不久,李化勇就表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县里、镇里的学校纷纷抛来橄榄枝。
“不是没有犹豫过、动心过,但就是放不下这些孩子。”李化勇选择了坚守。
2003年,学校被改编成教学点,仅保留一二年级,河东岸的孩子们都到邻村的曾店小学就读,不再需要坐船上学,原来300人的校园里只剩下十几个孩子,学校一下子空了。“看着昔日的同事各奔前程,就剩我一个人,那种落差真大啊!”李化勇回忆说。
“要不,把这个点也撤了吧?”当时彭新镇分管教育的领导跟李化勇商量。但他拒绝了,“这个点撤了,剩下的娃们不上学可咋弄?”
“只要有一个孩子需要,我就教下去!”于是,家住东岸的李化勇依然泛舟河上,只是大铁船变成了小木舟,偶尔才会有个别孩子搭乘。
李化勇一个人教两个年级,为了教好这十几个孩子,他自创了“复式教学法”。
在课堂上,他先让二年级的学生读书、做练习,接着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解课文,然后让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写字,再为二年级学生答疑解难、讲授知识。
后来,“复式教学法”申报了省级教研课题《农村教学点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并在全县推广。
“这么多年来,李老师都是一个人负责整个教学点,教学、管理工作都做得非常好。每次学校有新老师入职,我们都带着来公山小学学习,作为他们入职的第一课。”时任彭新镇中心校校长的胡天林告诉记者。
“超人”老师的惆怅
公山村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除了学业,李化勇最关注的就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王心如曾在公山小学就读,在她心中,李化勇不仅给予了她知识的启蒙,更温暖了她的童年。
当时,小心如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思念父母的她整日在班里哭泣。“李老师每天让我和‘爸爸’打电话,渐渐我就不哭了。”王心如直到后来才知道,那些“爸爸”的来电,其实都是李化勇模仿她爸爸的声音用手机提前录好的。
“老师会画画、会吹笛子、会拉风琴,还去过天安门……”在孩子们眼中,李化勇是一位“超人”老师。
可孩子们不知道的是,“超人”老师已经被失眠困扰20多年,近些年来愈发严重,有时一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可是他即使需要住院,也坚持在开学前出院,定期从医院取中药进行治疗。
李化勇走在公山村的路上,总会有村民恭敬地喊上一声,“李老师好!”公山村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村民,他基本都教过。
李化勇的孩子在郑州工作,盼望着父亲能来大城市享清福。他却总是说,“在学校这儿,心里踏实,只要身体不垮,就要守着孩子们。”
然而,今年开学,李化勇可能等不到他的学生了。
“没有学生也是好事,他们去了县城更好的学校……”说起这些,李化勇的脸上飘过一丝惆怅。
“不过,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来上学,我还是会继续教的。”李化勇说,由于疫情,今年开学日期定在9月13日,他依然会去学校,“哪怕去看看那棵我23年前种下的广玉兰也好”。
如果没有新学生,李化勇做好交接工作后,就正式退休了。
村民们告诉记者,无论教学点还有没有学生,水面上老师与孩子们悠扬的歌声,都永远在他们心中飘荡,那是每个人儿时最美的乡愁。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董君亚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