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9日电(记者 陈静)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主题论坛四个平行分论坛9日同时举行。在“课堂变革: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分论坛上,课堂智能分析实验室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线上线下融合的时代契机,与联盟团队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学与研究共同体建设,助力课堂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晓哲对记者表示,互联网+教育改变教育资源稀缺性,但不能陷入数字鸿沟。人工智能教育可能重塑信息之间组织,但不能陷入信息的茧房。杨晓哲说,教育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让教育更自由,而非竞争性更强,并指出,让教育更加自由是一个智慧的新的场景,让学习更有意义,更有创造性。
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人工智能悲观看法,认为人工智能未来会摧毁人类的文明;又有乐观的期待,人工智改善人类生活、创造更多。杨晓哲指出,对于人工智能,人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今的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跨领域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依旧是未来的远期目标。这位学者直言, 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还有非常大探索空间,当下的应用应更有温度和动力, 激发自我与群体智慧, 实现更有创造性地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自己。
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AI+OMO课堂实验学校项目学校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教育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启了课堂智能分析平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课堂分析实验室副主任石雨晨发布了基于国际前沿知识和中国课堂丰富实践的课堂智能分析标准及产品。该产品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融入教育实践之中,体现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相结合。该产品为教师教学提供个性化、针对性、证据化的专业反馈与改进建议,创新人机结合的常态化教研方式。
石雨晨告诉记者,课堂智能分析标准及产品构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高品质课堂评价标准,解决课堂智能评价缺乏指向性的困境;同时,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大规模课堂诊断与评价,破解课堂评价无法规模化的难题。
当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陈霜叶教授公布了凝聚学界和业界主要共识形成的课堂智能分析伦理公约。公约为审慎地开展课堂分析研究提供了人工智能时代课堂分析的伦理与方法规范的中国方案与倡议。(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