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联考”交出高质量答卷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进入5月,长三角地区城市间“走亲访友”频繁:5月18日,一场汇聚沪苏浙皖四地文旅精华、风味好物的长三角文旅惠民市集在上海东方明珠城市广场拉开帷幕;5月20日,2021年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中高职衔接教育跨省招生工作启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拿出20多个优势专业,面向示范区初中毕业生跨省招生255人。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3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建设项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十四五”开局,长三角区域焕发盎然生机。在顶层设计和地方实践的呼应中,在深度融合和对外开放的互动中,在宏大愿景和日常生活的筹谋中,长三角一体化正迈向更高水平——一个真正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融合: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5月18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落槌。G60科创走廊包括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通过“在线直播+互联网竞价”的方式,现场38个项目和场外268个项目达成交易,交易总额达10.23亿元,超过前两届交易额总和。
“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点是建立统一的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合作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而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家芮明杰表示。
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据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共建。这里将成为全球高端要素配置的集聚地、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平台。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主要举措中,有21项涉及苏州。位于苏州城北的相城区,依托苏州北站高铁枢纽以及虹桥相城大厦等前沿阵地,短短几年间形成了新经济的集聚态势。2019年,相城区GDP增速15.44%,为苏州全市最快。
苏州市副市长杨知评表示,苏州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近年来,在70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长三角地区的“朋友圈”走动越来越密切。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宁波杭州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等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快,“飞地经济”正成为长三角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抓手。
2020年6月,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签署《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依托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同筹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支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引领性平台,被写进了上海市、安徽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长三角,在打造科创共同体、承担引领国家科创战略的使命中责无旁贷。
区域联动,科创一体。目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代表的产业集群,科创驱动力日益凸显。龙头企业加快跨区域一体化布局,特斯拉国产 Model3 零部件长三角本地化率达 100%,上海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中芯、华虹、格科微等在绍兴、宁波、无锡、嘉善等地实现统筹布局。
普惠:公共服务一体化感受民生幸福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内,企业家姚先生在浙江省嘉善县政务服务大厅只花两个半小时,就办好了上海积可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执照,成为嘉善县通过“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办成的首张营业执照。
随着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和企业感受到了“异地办”“自助办”政务服务一体化带来的“红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意义重大。
一体化,让长三角地区百姓生活更加便捷舒心。吴江市民陈阿姨的女儿定居青浦,患有糖尿病的她必须带足药才敢去青浦小住,随着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医保异地在线结算的开通,陈阿姨拿着吴江医保卡就能直接在青浦配药了。截至目前,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和8100余家医疗机构,结算人次超过260万。
一体化,让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一网通办”已实现 83个服务事项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民生档案跨区域一体化在线查档平台正式启用;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发布,名单包括了来自江苏张家港等20个城市的57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共计25698张,苏浙沪皖三省一市老年人的跨区域养老生活在长三角区域有了更多选择。
一体化,让长三角地区消费同城化不断加速。今年“五一”长假期间,苏州联动上海举办“五五购物节”,沪苏联动开展第三轮数字人民币应用测试,发放红包及各类优惠金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并发布了沪苏同城首批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承诺商家,上海14个品牌、苏州18个品牌参与,涵盖门店1600多家,共同打造最舒心的消费体验、最放心的消费环境。
“星期天,太仓市民会去上海逛街、看展览。”苏州太仓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施燕萍告诉记者。太仓主城区开车到虹桥机场只需30分钟,很多人工作在上海,生活在太仓,与上海的同城化效应十分显著。
探路:制度创新带来发展永动力
“去年以来,在三地共建的生态圈微信群里,我们沿线村级河长上报重大环境问题的频次越来越低。”近两年来,太浦河的变化,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村级联合河长沈晓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西起烟波浩渺的东太湖,穿汾湖,东入碧波粼粼的黄浦江,一条太浦河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紧密串联。三地河网交织,共有交界河湖48个。
2020年10月3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正式启动。“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地已探索建立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和联合治理等多项协调机制。”吴江区河长制改革科副科长沈建伟介绍。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认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以来,取得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成果,也为“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推动生态一体化建设探索了很好的路径。
一年来,示范区紧紧围绕一体化制度创新,形成了32项具有开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全力推进60个亮点项目。今年3月和4月,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观摩研讨班分两期举办,面向全国29个省区市以及3个计划单列市的重点毗邻区域复制推广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
如今,由示范区扩大到全域,长三角制度创新氛围愈加浓厚。为打通长三角创新路,沪苏浙皖科技主管部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的通知》,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平台于4月1日测试上线。一个多月内,已有109家企业注册通用通兑平台,27家单位申请科技创新券,发券金额1060万元。上海市超过1.2万套大型仪器设备面向嘉兴开放,有效化解了嘉兴科创资源紧缺的瓶颈。
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24.55%,较去年同期提高0.44个百分点。四地“联考”,长三角交出了高质量答卷。面向“十四五”新征途,长三角再次启航,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地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和突破攻坚作用。
(本报记者 苏雁 常河 陆健 孟歆迪 丁一鸣)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