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成都市一小区电梯内发生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造成5人受伤,引发热议。
如何防止电动自行车进入居民楼,杜绝安全隐患?今年3月,南昌高新区两个小区试点安装了28套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装置,这一做法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赞同。不过,很多居民也提出,电动自行车是很多家庭主要的出行工具,如何解决停放、充电问题,需要在政府部门主导下,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新 举 禁入电梯装置连接“城市大脑”
为了防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今年3月,南昌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在万科海上传奇和联发君悦湖两个小区安装了28套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装置。
5月17日,记者在联发君悦湖小区看到,一些楼道的电梯入口处都张贴有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的提示。记者推着一辆电动自行车来到小区39号楼一单元,刚进电梯,就响起一阵警报声,并传来一句语音:“电动自行车上楼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请将电动自行车驶出电梯!”此时,电梯轿厢门无法关闭,电梯也无法运行。
“这就是我们阻止电动车进电梯的智慧消防检测系统终端。”南昌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监督员陆阳指着电梯轿厢左上角的一个智能摄像头告诉记者,该装置采用智能平台和AI算法,检测出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后,会发出报警并联动内置语音提醒,“禁入装置与电梯控制主板连接在一起,可将输出的开关信息关联至梯控系统,使电梯门无法闭合。”
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火调处处长谢伟介绍,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装置是智赣119消防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将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装置接入智赣119大数据平台,而智赣119大数据平台又是南昌市‘城市大脑’的二级平台,此举可以达到3级平台联动。只要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支队的大数据平台就会接到报警。如果有业主将车停在轿厢迟迟不出来,导致电梯无法使用,系统就会立即通知物管人员现场劝离。如果对方还不听劝,我们会立即联系辖区派出所民警去处置,起到数据共享、群防群治的效果。”谢伟说,下一步,他们将在南昌市进行推广。
背 景
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管理难
连日来,记者走访南昌市城区的一些居民区时发现,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进楼入户充电等现象普遍存在。
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至今,南昌市总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53起,财产损失价值100余万元。
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火调处工程师李炜介绍,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充电危害很大,极易造成伤亡事故。他称,超过一半的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在夜间充电时,“这段时间往往是人们睡熟的时候,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及时发现,来不及逃离。”
南昌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人士介绍,电动自行车起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火场高温和烟毒。实验数据显示:起火30秒,毒烟可覆盖整个房间和楼道,产生大量有毒浓烟,极易引发伤亡事故。而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多为“过度充电、线路老化、充电器使用不当”。
在采访中,很多居民也表达了苦衷。“谁不知道有安全隐患啊,实在是充电不方便和怕车辆被盗,才迫不得已推到楼道里的。”卫东花园一居民对记者说。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小区电动自行车停放区缺乏管理,只是搭个简单的车棚,安全得不到保证。
南昌高新区一小区物管经理向记者坦言,该小区建设比较早,设施不是很齐全,没有设计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棚。“我们想建几个停车充电棚,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停车和充电问题,但是要占用部分绿化带,审批很麻烦,只得作罢。”
一些小区物管为了阻止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采取了各种办法。一小区物管经理告诉记者:“我们曾在进入楼道口设置栏杆和石墩、在地下车库设置台阶和铁链,但都被业主拆掉了,只好安排保安在楼道口值守,压力很大,很难持续。”
建 议
疏堵结合齐抓共管解民忧
采访中,许多居民提出,除了要采取禁入措施外,还是要侧重疏堵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问题,才能真正起到消除安全隐患的效果。
针对一些老旧小区规划滞后,没有设计电动自行车停车充电棚问题,南昌城管部门的一位人士称,应遵循“安全第一、方便第二、兼顾绿地”的原则加以解决。“可以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在改造方案中合理规划电动自行车充电点。由街道牵头,各个小区因地制宜提出设立集中电动自行车充电点的方案。”
而对于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装置的推广,南昌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唐文建议,可以多措并举,相关职能部门联手齐抓共管。“对于安装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装置,老旧小区可以将其纳入改造项目,住建部门可以列为新建楼盘验收的参考标准,市场监管部门可以纳入电梯的年检范围,房管部门应鼓励小区物管公司安装电动自行车禁入装置。”
谢伟介绍:“近期,南昌市人大正在进行《南昌市消防条例》修订的调研工作,明确各级政府、行业部门和社会单位推广消防物联网建设应用的法律责任,为将消防物联网规模化建设应用的试点示范成果、经验,固化为法律刚性规定提供支撑。”
记者手记:
小小电动自行车,凸显民生大问题。管好电动自行车,不单单要管好“楼上”,也要管好“楼下”。电动自行车火灾的防范和治理需疏堵结合,“楼上”要堵住安全隐患漏洞,“楼下”要提供便利的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相关部门既要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又要解决群众的迫切需求。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记者 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