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京平安大街“绿色变形记”:中间夹“绿心” 南北增绿带

2021-05-15 10:56 北京晚报   田博群  阅读:4352 

  中间夹“绿心” 南北增“绿带” 从宽阔少绿到健步悦骑

  平安大街“绿色变形记”

  初夏时节,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段绿意蓬勃。通过中间夹“绿心”、南北增“绿带”,今年,作为平安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示范段的张自忠路,从曾经宽阔少绿、车速较快的交通干道,渐渐变为一条慢行优先、健步悦骑的美丽绿道。目前其他路段也已启动改造,平安大街的“绿色变形记”正在进行中。作为二环内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平安大街为何要变?示范段的效果如何?将会给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名片

  平安大街

  平安大街是北京城东西方向的第二条交通大动脉,东起东四十条桥,西至官园桥,于1999年竣工通车。大街全长7公里,宽40米,横贯东城、西城。同时,平安大街也是北京内环路的北段、老城四重城廓之皇城城墙的北墙。两旁分布着南锣鼓巷、景山、东四三条至东四八条等多片历史文化精华区,玉河、皇城根遗址公园、钟鼓楼等周边文物古迹众多。2020年10月,东城区对平安大街东城段进行环境整治提升。

  ■体验

  就像在林荫大道中骑行

  记者沿着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段,通过“骑行+步行”的方式体验了这条林荫大道。

  初夏的太阳已有了些热烈的气息。从张自忠路西口沿着非机动车道一路往东骑行,却有阴凉相伴。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如一张张大伞,为3米多宽的非机动车道洒下绿荫。大街中央,近800米的中央绿道一路绵延。高处,国槐耸立;低处,月季盛放;地上,角堇、矮牵牛、绣球等香花灿烂缤纷。以中央绿化带为隔,大街双向六车道上,车辆有序行驶,在古都绿荫中来往穿行。“有一种在南方林荫大道骑行的感觉,慢慢骑、慢慢看,很放松,太喜欢了。”胡同爱好者何溪骑着单车,享受着老城的静美。

  步行同样舒适。脚下青砖墁地,头顶绿荫蔽日,树池一路连通着蔓延到百米开外。既不必因横七竖八的变电箱、交通杆等城市家具刻意绕行,也不会被乱停乱放的三轮车、共享单车扰了愉悦的心情。走累了,还有精致的街边花坛,廊架、座椅镶嵌其中,可歇脚、可发呆。

  望着眼前的街道,在张自忠路学府社区住了十几年的刘君开心极了,“大街改造后舒服、美观,司机行车更安全了,行人过街慢下来了,尤其夏天一到树绿花开,一出家门感觉干净舒爽,骑车、散步的人都多起来了。”

  ■独家访谈

  平安大街为何要变?

  40米宽平安大街并不舒适

  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陈献森:2020年8月,首都核心区控规发布,其中提到要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要安宁交通、林荫街巷、健步悦骑,并将内环路定位为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平安大街就是内环路的北段。

  1999年,平安大街建设时,宽度约40米,形成目前平缓开阔的现状。时隔21年后,40米左右的道路宽度已经不再符合当前老城区的交通环境要求。

  环境心理学上有个“尺度”的概念,就是当道路的宽度是路侧房屋高度的两倍时,人对环境的感觉是舒适的;反之,过宽或过窄,都不舒适宜人。平安大街两侧,现有房屋高度为3至6米,而路宽达40米,远远超过房屋高度的两倍,从环境上让人感觉不舒服,很有距离感。住在大街两侧的老人曾反映40米的过街距离太长、缺乏绿荫,通行安全性、舒适性低,平安大街并“不平安”。

  因此,基于核心区控规对内环路的定位以及市民对出行环境的要求,对平安大街进行环境提升。

  平安大街针对哪些方面做了提升?

  绿化改造是重点

  陈献森:平安大街环境提升主要围绕交通优化、绿化改造、风貌治理等方面进行。

  绿化改造是大街提升的重点。在保持公交专用车道、机动车道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宽度进行“瘦身”,腾出的空间在路中央增设了2至3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增强通行舒适性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

  交通优化方面,在大街人流量较大的人行道中央增设过街安全岛,让行人尤其是老人过街时停一下喘口气,再慢行过街。同时,在原有行道树基础上,增加树池联通、景观小品,打造绿色交通出行环境,让整条大街慢行优先、骑行顺畅、步行有道。

  风貌治理方面,对沿街建筑“修旧如旧”,通过邀请专业的古建修缮团队,采用老砖老瓦老工艺,重现古都京韵。与2019年、2020年陆续修缮亮相的雍和宫大街、东四南北大街纵横交错,形成交相辉映的京韵京味。

  通过全方位提升,平安大街的林荫化率增加至70%,整条街变得舒适宜人,更有亲近感。

  平安大街还将有什么计划?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即将向个人开放

  陈献森:目前,800米的平安大街示范段——张自忠路段已基本亮相,东城段的其他两段东四十条段、地安门东大街段正在提升中,将延续示范段的做法,让整条东城段成为一条大美绿道。

  在平安大街沿线,分布着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和敬公主府、通惠河玉河遗址、南锣鼓巷等历史文化地标,在这其中,有些文化地标尚未对外开放,东城区正在逐一对接,尝试打开遗址,让文物“活”起来,让百姓能走进其中、亲近古迹。

  目前已有成果。例如,通过校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也就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自2020年11月1日起至2021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团体、人民大学校内各单位、全校师生及校友电话预约开放,并计划于2021年9月1日起扩展至面向个人开放。

  接下来,将按照核心区控规要求,让内环路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打造可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

  ■专家观点

  从一条大街的改造看老城复兴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李金路:平安大街环境整治提升,摒弃了就交通而解决交通的“头疼医头”做法,而是以人为本,通过一条街作为切入点“整体治疗”,推动老城的保护更新。在这样的林荫大道环境中,人们通过地上、地下交通的结合,既能过境穿行或外部直达平安大道,也能内部慢行、体验消费老城文化。在这条历史文化遗址遍布的老城街道上,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看,品茶、喝咖啡、体验老北京生活,人们的心情真正放松下来。

  我建议,改造要延续老城原真的传统风貌,进一步弱化沿街的不锈钢、玻璃等非传统材料,将灯杆等设施统一进行绿化美化,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让古都文化韵味更加醇香。 

  本报记者 李瑶 邓伟 【编辑:田博群】

4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