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散文】程家坊的大文章

©原创 2021-05-06 10:02 分宜县文联彭晓斌  阅读:3598 

程家坊的大文章

——彭晓斌

正是瓜果飘香时节,我们来到程家坊村。视野里,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进村的路旁,是几十亩莲荷,叶子浑圆碧青,花朵挺直接天。荷叶结成的阵地,似一个绿色的大广场,即使在田野的背景里,仍然主题突出。路是新修的沥青路,一路驶过,只听沙沙响,未有灰尘扬起。一条水量不小的江,从田野里横穿而去,后来我才知道,此江被这里人称为孔目江源头。江水一路欢唱,不断汇入其他支流的水,流往新余境内,成为新余人民的母亲河孔目江的水源。

程家坊村委会驻地就在前面,是一栋小巧的二层楼。一楼是办事处,聚了好几个村民,和办事人员边聊边公干。一听来意,驻村第一书记曾永辉马上热情地把我们带到接待室,介绍起了村里的基本情况,熟悉得不得了。见他侃侃而谈,了如指掌,我以为他是分宜本地人,不料他却说是临川人,因为程家坊村是省级贫困村,由省红十字会定点扶贫,受组织委托,2015年起来这里驻村扶贫,2017年1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全面负责脱贫攻坚工作。

程家坊村地处分宜县洞村乡西北端,三面环山,村与村之间海拔落差有300米,下辖田南、小吉、涂塘边、石牛滩、芜坑等6个自然村。此村地处偏僻,林地面积远大于耕地面积,地少,人又多,村民的收入可想而知,据曾书记说,2015年村人均收入才6580元,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5户84人。听着这些沉重的数字,对比着自己一路而来所见的美好景象,我猛然明白,程家坊从省级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蝶变”,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包含了无数似曾永辉这样的扶贫干部的艰辛汗水、奉献牺牲。

江水潺潺,虽有炎阳,但被江风一吹,清凉便似招手即来。漫行在江堤上,野草拂脚,如在春天,野花定是一路芬芳。江边,是大面积的蔬菜大棚,整齐得宛似一栋栋塑料做成的车间,恢弘、气派,甚成气候。此刻,这蔬菜大棚的主人程长春正和我们走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朴实、但又带着点腼腆的农村汉子,五十开外,个子不高,脸上刻满了风霜,说起话来不急不徐,笑容是含蓄的、内敛的,眼镜背后的眼睛甚至眯成了一条缝。说到他的大棚蔬菜产业基地,他的整张脸一下就变得生动、温暖,像是陡然间把心底的温柔释放了出来。2016年,村里要发展产业,程长春主动请缨,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成立了村里的第一个产业项目。在村委的支持下,争来了上级资金100万元,他自筹90万元,完成了100亩大棚蔬菜产业基地的建设。大棚蔬菜主要是辣椒,多往县城销,分宜人喜欢吃辣,什么麻辣鸭、辣子鸡、剁椒鱼,几乎是无菜不辣,无辣不欢,程长春这招算是抓住了小县人的命门、软穴,他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

棚门敞着,无尽的绿意刹时抢夺了我的视线。众多的辣椒苗,此时全委身于一个塑料布、铁管、钢架等组成的世界里,被泥土拥抱。我岀身于农家,辣椒自是打小即熟悉了的,没零食时,就用刀剖开辣椒,塞些盐进去,喀嘣喀嘣就咬开了,那又咸又辣的味道,刹时俘虏了味蕾,痛快淋漓。棚里吊着许多根白条,下系枝,上系“檩”,助苗免受众多辣椒的重压而倒下。辣椒已摘过,何况已过旺季,现在不多,苗显得有点蔫,程长春说,前段时间孔目江源头涨大水,水浸到了基地,辣椒苗怕湿,一下就发了“瘟”。“今年辣椒铁定减产了,苗也更早现出败像。”程长春很无奈。基地吸纳了14名贫困户,从事种植、养护和管理,人均年收入可达一万五,那些参与了土地流转的农户,每年都有分红。另外,到摘辣椒时,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让他们还能赚个劳务费,额外贴补生活收入。从“输血”,到“造血”,程长春的常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助力村民脱贫功不可没。贫困户曹小英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她说:“我从小有眼疾,外出务工没人要,老公又有脑瘤,收入无着落,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一天80块,还可以照顾老公和家庭。”曹小英家于2017年脱贫摘帽,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昂首挺胸了。

和蔬菜基地对应,离芜坑不远的翠冠梨基地也是程家坊人一张骄傲的名片。去翠冠梨基地的路很窄,有些路段看上去不陡,实际不低,这样的错觉导致车子居然熄了一次火。好在后来的路基本是下坡,开车的难度也小了,但还是一路小心。正全神贯注之时,曾书记却说到了,张眼看看,这不在山窝窝里吗?疑惑着下车,忽地见到许多梨树挂着果,无言静立,这一刹那,我蓦然感觉自己已被果香包围。树并不高,枝叶也并不茂盛,梨子却是实实在在地挂在枝头,繁密处,你挤我,我挤你,像是纷纷在张扬一张粉嫩的脸,晴天接纳阳光,雨天接收雨水。这是一片多么喜人的景象!

老板不在。曾书记摘下几个梨递给我们,说,尝尝,味道真的不错。我张嘴咬开,一股又浓又甜的汁水沁入牙齿周围,在味蕾散开,那么地留恋不去。这刹那,我坚定地相信:翠冠梨,有市场。梨在枝头俏,我在路上走,看它们被摘过一轮之后仍然张扬。这种成熟的张扬,这种自信的张扬,像是一股精神力量,不断注入脚下的大地,让人迷恋不已,又不断生出崭新气象。徘徊在沙石路上,我可以想见126亩梨花雪白的诗意,也可以想见采摘果实的火热。谁能想到,一棵棵梨树,一个个梨子,竟会在脱贫路上喂养村民贫薄的梦?助他们飞,助他们跑,助他们摆脱祖辈一传又一代渴望甩去的贫困?曾书记介绍,翠冠梨基地最早由村委投资10万修路,后来又投资10万搭建围栏、铺设水路,承包者每年向村委上缴2.5万元,由其负责技术支持、管理果树,采摘时由附近村庄的贫困户提供劳力,给他们创造务工赚钱的机会。

往回开出不久,在一个小小的三叉口,曾书记说向左拐,去见见老板易小春。路不长,可见砖楼掩映在青山绿树间,一片幽静。易小春正在家里忙碌,房里房外都是一筐一筐梨子,一辆农用车停在门口,两三个人正在往下卸梨。梨子青皮,大小适中,成色很好。大厅里满是梨,下脚都不易,几个进货的老板坐在矮凳上自个选梨。见到我们,易小春惊讶之外更多的是欢喜:“呀,曾书记,您怎么来了?”边说,边热情地抓起几个梨子往我们手里塞。谈起梨子的事,他有点神采飞扬,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说托老天爷的福,今年梨子丰收,心里总算落下了一块大石头。翠冠梨基地由他们三兄弟承包,每天早出晚归,既要关心梨树的剪枝、追肥,又要关心梨树不能生病,开花、挂果时节还要技术“侍弄”,有时累得真想躺下睡上三天两夜。好在一切都在变好,销路一点也不愁,分宜这边基本就可以销掉。“这么好的梨子,抢手得很。”他瞅了一眼满地的梨,一脸开心。在那时刻,我仿佛看见有一座金色的江山从他的心里耸起。

走出易小春的住处,群山扑眼,绿树环合,鸟鸣不绝。我忽然想起程家坊村里一堵房屋外墙上的几个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放在我们在程家坊的见闻上来理解,简直就是至理名言。

程家坊自然村的村口,建有一座古式牌坊,其中有一对联曰:“千里舒见足,智水仁山新天地;万代立雄姿,秀峰峻岭大文章。”智水仁山,秀峰峻岭,点出了这里的风光优美。洞村洞村,千洞之村,万洞之都,在这里,山多,洞多,水多,生出一派好风景。和洞村一样,程家坊也是山好,水好,可囿于洞村的偏僻,这些好山好水并不为外人知晓,也不能够售卖,换不来钞票,加上山多田地少,村民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据老传闻,那时村里打单身的,真不少,有的就这样终老一生,没办法,外边的女子不愿嫁进来。

我却没有想到,今天的程家坊村会是这般的美丽,它哪像一个僻处一隅的贫困村?它简直就是美丽乡村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板啊!村道是沥青油路,不见灰尘,路面都画了道路标识,路旁竖起了太阳能路灯,有点城市化的味道。村里的绿化、卫生做得都很好,走进来,便似来到了一个休闲公园。楼房林立,不少路边的外墙上,写着宣传标语,画着宣传画——“真心实意抓扶贫,不负群众信任情”、“帮扶找对路,思想先脱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村道那棵150多年的大古樟下,我深深地为程家坊村迷醉。

因为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脱贫攻坚的深入,村民开始享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甜头。这些人中,54岁的程正根最具代表性。他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家里又穷,片瓦皆无,寄住在叔叔家的老屋里。这样的人,这样的家底,哪个姑娘会看上他?这样一拖再拖,就拖得成了大龄,眼看着这辈子没希望再讨老婆,他只好背井离乡,到外地去开“拐的”谋生。2016年,程正根回来,村里的巨大变化让他惊讶得张大了嘴,怎么也不相信这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一年,他遂心遂意,娶了个“90后”,成了家,也生了孩子,几十年都实现不了的事,一夜间就给解决了。这下程正根来了劲,觉得生活有奔头,但他没想到好日子才刚开始,2018年,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养起了鸡,做梦也没想到当年就赚了个七八万,然后又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建起了自己的新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但搞起了养殖场,还在家里开了个便利店,每天早早起床,忙得团团转。但这忙碌,是充实的忙碌,是幸福的忙碌。程正根的故事,像是一个传奇,让我感慨,而这样的传奇,在中央和地方脱贫政策的鼓励、扶持下,正越来越多地上演。

相对于程正根,同村的残疾青年程明华的脱贫经历没有这般富有剧情。程明华开了家电商网店,利用网络做生意,代收代寄物品,也实体销售大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既方便村民,也为自己创收。这个得益于“江西电商脱贫工程”的小伙子,32岁,不善说话,但十分和气,见我们进来,马上起身离开电脑,脸带笑容、左右摇晃着走过来,他因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走路平衡度不够。问他话,多数时候他是淡淡地笑,轻轻地点头,有点拘谨,有点实诚。程明华很幸运,和他一对一脱贫帮扶的领导是新余市委书记蒋斌。2017年4月,蒋斌书记第三次来到程家坊村,特意到他的经营点来,询问经营状况,鼓励他树立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岀一条致富路来。临走,蒋斌书记送给程明华一辆电动三轮车。这“家伙”送得太及时了,自此之后,他骑着它去进货、办事,方便得多了,劳动致富的信心更强。年底,蒋斌书记再次来到程明华家,给他送来了棉衣棉被,程明华高兴地说:“蒋书记,您送的三轮车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听到这话,再得知程明华的网店每天都有钱赚,生活在慢慢好转,蒋斌书记不住点头,为他的自强自立感到由衷的高兴。

田南自然村的老人姚木根,一见我们,马上叫我们去看他手上鼓凸的大瘤子,他说自己脑子长了瘤子,不能劳动,家里一直贫苦。老人讲了自己伤心的往事,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早嫁到了修水。那年,小女儿中考考上了重点中学分宜一中,可是家里太贫穷,只能辍学出去打工,她的命运也就此改变,让他一辈子愧疚、疼痛。现在,小女儿已经嫁到了观巢,只余下他们老两口守着老房子安度余生。谈起收入,老人爽朗、乐观,说有低保、土地流转分红、公益岗位收入,老婆子还在常春蔬菜基地务工,一天有80块钱的收入,算起来,家庭年收入有三万多块,比以前强多了,足够他们开销。算完之后,姚木根开心地笑了。

我啪的一声拍下了墙上的“脱贫光荣证书”。证书表明,姚木根老人在2016年就已经脱贫,那么,现在60岁的他应该是跑在致富的路上了。

村委旁边不远,有“红十字会文化广场”,地面贴了红地砖,建了健身器材。站在这里,南风惠畅,垂柳婆娑,水塘加重了空气里的湿气,更让人感觉湿润、新鲜。文化广场对面,是颐养之家,为老人提供了吃住。与老人交谈,他们一个个开心、舒畅,眉眼生动。曾书记带我们去看了两间平房,说打算建一个博爱儿童之家,那些留守儿童放学后可以来到这里,玩耍、学习、看看电视,这样就可以免去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难辅导、难照顾的困扰了。文化广场和儿童之家是省红十字会为程家坊村打造的社会健康促进项目,专门下拨了30万元,为的就是要加大扶贫力度,形成“一大一小”为民服务体系,让更多的村民热爱上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面对颐养之家,我忽然想起“辣椒大王”程长春的一些故事。颐养之家开伙后,他主动提出免费供应蔬菜,此外,他还帮助这里的老人们开辟菜园,义务协助种植蔬菜。今年2月开始,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程长春又把2万斤蔬菜(按市场价折算约值5万元)委托县红十字会捐赠给全县卫健系统医护人员,用作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的蔬菜供应。对于这样的好事,他只是朴实地回答:“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能为防疫尽点绵薄之力,我很荣幸。”一个富裕后的农民,说出这番话,做出这番事,其胸襟真的令我十分感动。现在,我就站在了程长春生活的这块土地上,尽管之前我并未到过这里,但一个上午的见闻,足以让我强烈感受到这里的变化是那样地巨大、深刻。我想,程长春的做法绝非偶然。

在哗哗的流水声里,我抬头望,只见曾永辉平静的脸庞上,那双眼睛熠熠生辉。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程家坊村扶贫,他和村委一班人,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这一全新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上来,流过的汗、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只有他自己明白。他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那年,丈母娘患胃癌动手术,需人照顾,孩子刚上初二,需人辅导,老婆怀有身孕,需人陪伴,所有的事情搅在了一起,焦头烂额。一向支持他工作的老婆有先兆性流产迹象,疼痛难忍,打电话来说:“生女儿时你在部队回不了家,生二胎时你还是不常回家,人家都说我嫁了一个不回家的男人。”可是这一切困难他都没向组织提岀,而是默默地自个扛起来。我想,正是有了许多像他这样实干、奉献的基层工作者,程家坊村的面貌才会日新月异,脱贫攻坚才会不断扩大战果,那些贫困户才会摆脱贫穷,享受到党和国家的阳光雨露。

告辞之时,我来到车棚,蓦然发现它有点异常,仔细一看,棚顶上安装的,不是彩钢板,而是深蓝的晶板,原来,这个车棚竟是一座光伏电站。我想起曾书记如数家珍的介绍:程家坊村以产业扶贫,发展了100亩大棚蔬菜基地、126亩翠冠梨基地、50亩小龙虾基地、185亩香椿+果冻橙基地、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想不到,这光伏电站打埋伏到自己眼皮底下,居然没被我发现。产业扶贫,让程家坊村贫困户的收入大增,2018年11月,程家坊村顺利退出了贫困村,35户84人目前未脱贫的只剩下了3户3人。与此同时,村庄的环境整治、精神文化、人居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个贫困村正向着美丽乡村嬗变。程家坊村作岀的这篇大文章,恢弘、磅礴、大气,令人叹为观止。

备注:来源 分宜县文联,作者 彭晓斌

7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