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5月1日电(张煜欢)在浙江杭州余杭仓前一带,76岁的叶华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宝贝村医”。尽管已经退休了十多年,但其“对病人似亲人”的名声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退休后,他试图挖掘当地尘封已久的乡土风貌与历史人物故事,在古稀之年续写新的“传奇”,这段“奉献人生”也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叶华醒与其母亲,算得上是当地最早的一批“西医开拓者”。
“1950年,我母亲与其他人一起创建了原仓前中西医联合诊所。”叶华醒回忆,据母亲介绍,联合诊所组建之初以中医为主,大多数叫中医联合诊所。自母亲等当地最早一批西医加入诊所后,当地村民才逐渐开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而随着西医药物、器械及治疗方法的引入,也使得当地卫生医疗迈出较大一步。
“像那时候的江浙一带,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很普遍,疟疾、麻疹也非常多。现在这些疾病在我们这里早已消灭了,当时主要便是依靠中西医结合治疗。”叶华醒说,这在当下看来亦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
深受母亲影响,中专毕业后的叶华醒也选择踏上从医之路,专攻西医内科。
“20世纪70年代,仓前的医疗条件远没有现在发达,村民看病很不容易,所以我们常常上门出诊。”此后,“赤脚医生”叶华醒便成为了当地不少百姓的“宝贝”,医术精湛的他时常“追着病人跑”,到病人家中再三问诊,遇到病人家中拮据还会自己垫付药钱。
“当时我在杭州其他医院进修的时候,那里的老医生都对叶老印象深刻,说他认真,那么厚的医学书也会津津有味地全本抄写,勤奋又用功。”叶华醒的“徒弟”沈轶群说,当地百姓看到的是叶华醒一心服务的热忱身影,在看不见的地方,其也将每一份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
对于叶华醒个人而言,那段翻山越岭上门问诊的经历也已成为了珍贵的回忆,成为时代发展下一个小小的注脚。
“从我母亲那一代到现在,国家的医疗条件有了非常大的飞跃。如今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加入了余杭区二院医共体,医疗水平大大提升。以前我出诊还要背个药箱,现在都可以用无人机运送抽血标本了。”叶华醒笑道。
十多年前,叶华醒从原仓前街道卫生院退休。数十载深入泥土的问诊寻访,让他对脚下的土地更添一份深厚情感。
“我有点‘闲不住’,还想继续奉献自己的光与热。”由此,叶华醒从“赤脚医生”转型成为了一名“乡风守护人”。
叶华醒在当地问诊中发现,仓前街道苕溪村曾出过一位名人——张莲芬,村里还有建于约140年前的张家祠堂。得知这一线索后,他当即查阅各类史料,原来张氏一族在百年前便是当地望族。通过实地走访、多方打听,叶华醒欣喜发现,张家祠堂旧屋还基本完整地保存着。
随着张家祠堂以及张莲芬资料的重要文化价值确认,张家祠堂被列入2014年余杭区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项目。而后在属地仓前街道等多方努力下,张家祠堂成为苕溪村文化礼堂的重要部分。如今,这个文化礼堂内有张氏陈列馆(张家祠堂)、文化讲堂、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农家书屋、文化长廊等场所,丰富着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无人问津的破损旧屋,到如今功能多元的村文化礼堂,张家祠堂在百年之后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叶华醒说。
十余载间,叶华醒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志,参加编修《余杭镇志(1990—2005)》,撰有余杭历史文化硏究丛书之《传统医药》,参与编写《章太炎故居与仓前老街》等。2020年,他还受邀担任了《仓前志》副主编,俨然成为当地文史方面的“活字典”。
“不论是为百姓健康服务,还是守护乡风乡俗,我都想尽力做一些事,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幸福。”叶华醒说,眼下他还在关注如何在社区文化家园建设中挖掘一村一社的特色亮点,让幸福生活的底色愈发鲜亮。(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