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最大的焦虑是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年龄。而最大的焦虑通常出现在 28~30 岁左右,因为衰老,因为……生育。
从小到大,每个女孩都听过「女性生育要抓紧呀,过了一定年龄就生不出来了」的规训,媒体也在不断渲染「女人的最佳生育期只有黄金 X 年」。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尽管如此,国内外似乎都出现了「女性晚育」的趋势,女性首次生育年龄在不断攀升。从 1990~2017 年,我国女性平均初育年龄就从 23.4 岁提高到了 26.8 岁,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保持。
大城市的这一趋势更是明显。比如 2020 年,上海户籍女性的平均初育年龄已经到了 30.3 岁。
是女性忽略了最佳生育年龄吗?
■ DEPTH
医学上的确存在最佳生育年龄
首先要承认的是,在医学上,「最佳生育年龄」是客观存在的。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25~34 岁,无论是母亲自身的孕产并发症,还是胎儿的异常或不良预后,都处在风险最低的时段。因此,35 岁也被界定为「高龄产妇」与「普通产妇」的分界线。
以胎儿染色体异常为例,在母亲 35 岁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涨幅逐渐增大。
图注:点击看大图
数据来源:威廉姆斯产科学
再来看关于孕产并发症的风险。
2009 年,有研究者对全美 700 多万住院人口统计,列出了不同年龄段与孕产妇相关并发症的关系。
下图是每种并发症在 1000 人中发病的人数:
图注:点击看大图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 [6]
我们把每种并发症的数据叠加一下,就会得到下面这样一段 U 型曲线,25~34 岁确实处于风险最低的时段。
乍一看,超过 35 岁的生育,似乎充满了各种孕产并发症的风险。
单位:每千人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 [6]
但如果我们站远一点看,将纵坐标放大到 1000 人的单位时,就会发现,就孕产并发症而言,35 岁并不是一个陡峭的拐点;对个体而言,实际影响也没有舆论渲染得那么夸张。
单位:每千人
数据来源:参考文献 [6]
即使过了 35 岁这条线,怀孕后最终安全生下宝宝的,依旧是大多数。
不过,作为「高龄产妇」,为了让风险尽可能低,在临床上自然会有一些特殊待遇:不仅需要更严格地控制血压、血糖,医生也会建议合理利用无创 DNA、羊水穿刺等检测手段,减少生下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可能性。
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无论是亲友还是医生,也都习惯性地一次次劝说女性:早点生孩子,母亲和孩子健康的几率都会更高。
这种劝说并非没有道理,但却有些失衡了——人群上的失衡,和决策上的失衡。
■ DEPTH
不平衡的劝说
关注生育年龄确实有医学意义,但当全社会都把生育风险的讨论聚焦在一个性别、一个年龄层,似乎是有失偏颇的。
其实,无论是男是女,年龄大都会增加生殖细胞里的突变。也就是说,男性也是存在「最佳生育年龄」的,一般界定为 27~35 岁。
而且,到了 40~45 岁之后,男性的生育能力也会有更为明显的下降,不仅使伴侣的受孕时间延长,胎儿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产等不良结局几率也会有所上升。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我国平均婚育年龄虽然在推迟,但童婚早育状况也在恶化。
2020 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2000 年起,我国 15~19 岁女性的早婚早育率又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图表来源:参考文献 [8]
2016 年,15~19 岁的女性生育率达到 0.9%,甚至超过了 40~44 岁女性的生育率。同样的,相比高龄的生育风险,早育的风险却很少被提到——
过早生育有较高的妊娠期高血压、贫血、产道裂伤等风险。20 岁的产妇,其胎儿或婴儿预后严重不良的风险是 4%,高于 25 岁和 30 岁时的风险。
总的来说,19 岁生育的综合风险要高过 35 岁,而 14 岁生育的综合风险,甚至超过了 40 岁。
对于这些不满 20 岁的早婚早育女性来说,她们不仅面临更高的医学风险,而且很可能缺乏计划生育的知识和决策权,也少有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
这些女性和她们孩子的身心健康、未来发展,也可能受到了早婚早育的负面影响。
■ DEPTH
年龄不是生育的唯一砝码
对于我们每个需要参与社会生活的人来说,生孩子,从来不只是一件医学上的事。
医学能够评估的,只是生育前后的短期健康状况,然而,无论是对女性、对孩子、对家庭,生育都是一件会带来长期影响的事情,不是用年龄就可以简单界定的。
比如,不少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发现,母亲先积累一定的资源后再生育,可能对母亲和孩子都更有利。
甚至对女性来说,成为母亲意味着要面临「母职惩罚」(Motherhood Penalty),这一「惩罚」反应在经济收入上,就是女性和男性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母亲与非母亲之间的收入差异,一大部分是因为成为母亲的女性承担了更多的生育和照料劳动。
比如有研究者跟踪了 26 年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发现母亲的平均工资增长率比非母亲低 1.6%。
此外,「母职惩罚」在这几年来不降反升,在 1989 年,每多生一个孩子就会导致女性工资降低 9% 左右,到了 2015 年,每多生一个孩子会导致女性工资降低 13% 左右。
这可能是因为从前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孩子年幼时的生理性抚育负担,现在,教育等社会性抚育负担也在逐渐加重。
而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在生育时机的抉择上,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自己能力足够强时再去考虑婚育。
■ DEPTH
生育决定,需要权衡生理和生活
当我们在讨论「最佳生育年龄」时,要记住,这个最佳,只是一个统计学上「最漂亮的数字」。
统计数字是一个很有用的参考。然而,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有些独特的「数据」只有自己知道——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身体状况、家族健康史如何?
你追求或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吗?
你生活里可以称为「支柱」的存在有多少?
如果要抚育孩子,你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又能得到哪些帮助?
……
这些,都是在医学数据无法告诉你的事,但却是会深刻影响你生育后人生的事。
说真的,生孩子这件事的确是一场冒险,我们期待着编织一张无比缜密的网,把所有不确定因素隔绝在外,稳稳地接住这个即将来临的小生命。然而,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很难说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万无一失。
当个人价值、事业发展、家庭关系、生命延续……种种复杂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希望每个女性,每个家庭,都能经过衡量和准备做出最适合的选择,而不是在外界焦虑的裹挟下,因为所谓的「倒计时」而妥协。
年龄不是生育的唯一砝码,更不应该成为所有女性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