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2017年至今成都新增企业数全国第一

2021-03-08 10:01 成都商报    阅读:1687 

  2017年至今成都新增企业数全国第一

  背后的城市逻辑:造环境 给机会 强链条

  这些年,企业都去哪里落户了?这是近几天以来,网上一个很火的问题。

  关于答案,界面新闻联合“天眼查”和“数据线”,近日共同发布了一组数据。其中显示,在2017年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排名前20的城市新增企业数总和接近2000万家,分别包括深圳、广州、上海、苏州、青岛等等。新成立企业数最多的城市是成都,达到200万家以上。

  “企业最爱落户成都”,这个结论其实并不意外。就拿近几个月来讲,成都上半年经济数据逆势上扬最为亮眼,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而统计今年前10月的数据,成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又进一步扩大。

  8月,成都在GaWC最新世界城市名册中,继续居于Beta+城市行列,排名升至全球第59;在最近的一周里,成都还接连收获了“最具幸福感城市”12连冠、新时尚之都综合实力第一的荣誉……

  但显然,更能够说明问题的,始终是背后逻辑。

  为何“企业都去哪了”这样一个话题会引起极高的热度?事实上,人们在讨论一座城市的企业落户情况时,更多的,是在研判和探究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市场主体规模,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其背后关联着一大串的发展密码,关键词包含了信心、活力、机遇、吸引力,以及产业结构、营商环境等等。它们有机串联,相辅相成,激活了发展的一池春水。

  因此,要看懂“企业为何更青睐于落户成都”,就须得解锁这串密码,洞悉城市背后的发展逻辑。

  成都,如何提供便利

  营商环境3.0版本

  成都以近三年来新增企业数超过200万家,荣登国内各城市的榜首。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开数据中,看到了更为详细的一组数据。2019年,成都全市市场主体已超过250万户,增长25%,日均新设企业880户,增长12.8%,新经济企业突破36万户,增长27.6%。

  而到了受疫情影响的今年,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就达到28.3万户,同比增长18.7%,且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到了近期,数据再次刷新。今年1~9月,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达到46万余户,同比增长19.84%。截至今年9月末,成都全市市场主体合计282万余户,同比增长25.38%。与此同时,今年1月至9月,成都首店落户数量也已达到227家。而截至目前,落户于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更是早已远超300家。

  大大小小各类不同的企业纷纷注册落户,其中必然有个最直观的考量——环境、服务、便利。而这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对一座城市营商环境水平的衡量。

  不用多跑路,办事方便快捷,服务周到贴心,一切有章可循,这其实是企业愿意在此落户的大前提。许多企业都遭遇过办事时无头苍蝇一样跑手续的繁杂与无奈,但在成都恰恰不会。比如前不久红旗连锁计划在武侯区兆信国际开家便利店,若按照以往经验,行政事务中心经理杨谦需要跑至少四个窗口,花上三两天的时间。但杨谦说,自己仅在一个窗口依程序递交了材料,半天不到,手续就到手了。

  事实上,成都对营商环境的打造,瞄准的是国际标准。去年是成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因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称号:“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2019中国招商引资最具国际竞争力城市”、“2019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2019全国最佳引才城市”……

  到了今年初,成都市开启国际化营商环境2.0建设,着力于让环节更少、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于是今年9月,成都再度收获“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9月8日,《成都市全面深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即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正式出炉。

  虽然仅时隔数月,但围绕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营商环境3.0版本从简化项目规划许可程序、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等方面详细提出24条改革举措,共有140项改革点。

  密集的政策出台,无疑显示出这座城市对于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逐。

  从一个政策细节就可看出这份诚意。此前成都承诺的开办企业流程时限为5个工作日。但在“2.0版本”中,成都将开办企业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而到了“3.0版本”出炉,成都的承诺,是“2020年底前实现全市范围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

  成都市网络理政办主任、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廖俊说,营商环境3.0版本将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评价“第一标尺”。而实际上,也正是基于将企业市民的需求、感受作为第一出发点,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才能激发出“洼地效应”,激起发展的动力。

  成都,如何创造机遇

  八批城市机会清单

  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之中,除了要创造企业客商办事“不求人”的畅通与便捷,更要有对城市机会源源不断的提供与分享。

  无论对于人还是对于企业,机遇,一定是动力的源泉。许多人称成都为“机会之城”,不仅是因为这座城市高速发展而带来了无限机遇,更是因为这座城市正在将机遇源源不断地释放给有需求、有梦想的人。

  上月底,成都在2020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发布了第八批《城市机会清单》,共计发布820条城市供需信息。

  是的,已经是第八批。2019年3月,成都首创性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主动释放城市公共资源要素,旨在推动产业扶持、企业发展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这让成都实现了城市资源零门槛开放共享、企业创新零距离对接市场的开放与包容。

  自2019年3月以来,成都的城市机会清单不断更新选代,截至2020年9月,共集中发布7批次清单2300余条供需信息。其中已有1000余项供需实现精准匹配,100余亿元融资得到有效满足。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成都人愿意创业,又为何会有那么多国内外的企业愿意来成都。还有什么能比机会珍贵呢?如果有,或许正是一座城市释放机遇的诚心。

  一个细节是:今年6月以来,成都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最终引来投资8671亿元。而过程中,成都驻各城市的招商小组人员,带着机会清单,甚至逐一叩门拜访当地企业,对企业发出邀请,释放机遇。

  成都提供机遇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且一直在创新。目的是更精准地将机遇送到企业面前。

  比如,除了城市机会清单,成都更是在今年3月开创性地宣布,将每月发布100个面向社会、触摸未来、链接应用的新场景和100个硬核支撑、开放兼容、彰显个性的新产品,2020年将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于是,今年3月以来,成都每月都会如期进行一场不同主题的“双千发布会”,将新场景、新产品的清单及其能带来的机遇,源源不断地释放。

  成都,如何强化链条

  66个产业功能区

  除了一座有机遇、有良好环境的城市,企业还需要什么?——要素,以及能够串起上下游要素的产业链条。企业不可能孤立发展,无数的企业嵌套在产业链的闭环里,通力合作,协同发展,才是良性的产业生态。这其实是一盘大棋:不仅是要素的聚集,更是产业结构的重置,产业地理的重塑。

  成都就是在下这盘大棋。

  在京东方成都生产基地,第六代柔性显示屏为企业接连带来订单,产量今年将再提升2到3倍。

  企业负责人说,这个产量创了新高,多亏了周边“邻居”的帮忙。因为在京东方的周边,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逐渐完善。而在过去,即便为着生产线上的一个精密金属配件的清洗,企业都要打“飞的”去国外。今年9月28日,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开工,这一落户选择,正是因为“这里拥有规上电子信息企业148家,形成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整机制造到软件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2017年,成都率先提出了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正是基于建立起产业链上下游各种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承载平台。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中心所落户的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就是这66个产业功能区的其中一个。

  其实,在界面新闻联合“天眼查”和“数据线”所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成都的新增企业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类服务业。而专门对于生产类服务业,成都刚刚召开过一场大会。

  11月20日,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成都提出了要加快建设国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的目标。这实际上,也正是在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今年在66个产业功能区里全面启动建设的科创空间,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集约承载,其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是产业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承载区。

  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成都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行业发展,新的市场主体将大批诞生;另一方面,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中,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更科学、更集约的要素供给体系,将进一步激活市场,为发展赋能。(记者 王垚)

8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