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台州1月23日电(范宇斌 江文辉)乡村环境差,就业机会少,村民纷纷外流,这是中国不少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在东部发达省份浙江沿海的台州,区域经济活跃,眼下伴随一场“美丽计划”,“宜业宜居宜游”正告别昔日种种发展桎梏,吸引村民回流奏响乡村振兴曲。
温岭箬横前九份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江文辉 摄绿意盎然的庭院、质朴典雅的古民居、独具韵味的文化礼堂……这个村庄便是台州温岭市箬横镇前九份村。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违章建筑遍地,垃圾随处可见的“后进”村、“脏乱”村。
“2014年时,河道成了垃圾、淤泥的集中点,处处泛着一股臭臭的气味,有的垃圾甚至堆了二三十年没有清理。”前九份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蒋海军回忆道,“当时,村里成片的百年古宅古民居,近九成都是倒的倒、破的破,连像样的四合院天井都没有。”
孩子们在前九份村体验传统国学。 江文辉 摄昔日“不堪入目”的场景,经过数年整治得以大大改善。
前九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永健介绍,“为响应美丽城镇建设,加快美丽乡村步伐,自2016年起,村里就开始着手规划改造,先后投入近800万元,以‘七彩田园、诗画箬横’一镇一品为抓手,开展‘绿色家园’道路植绿改造、建筑立面改装以及‘诗韵家园’古遗迹修复、古建筑修缮。”
航拍浙江三门下岙方村 邢守秒 摄这些年,这个村庄的改变让村民、游客有目共睹:高龙书院修缮完毕并对外开放,文化大舞台、大广场投入使用,清代州同故居三透九明堂修缮完毕,王征书画院规划开工……
其中,有着109年历史的高龙书院,在当地村民心中就是一张“文旅金名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蒋海军谈及,自高龙书院投入运行以来,软硬件连年提升改造,内设的文史展览馆、国学讲堂、文联创作室、农村文化礼堂图书分馆及金丝楠木博物馆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每年吸引近4万游客量,并跻身浙江省优秀文化新地标。
“家园迎来巨变,现在每年都有宁波、杭州、绍兴等长三角地区游客来此寻找诗与远方,在观赏古建筑群的同时,还领略了农业大镇的风采。”前九份村村民陈刚健谈道,游客多了也带旺了乡村的人气,“他们回去时多多少少会带回些西瓜、葡萄、柑桔、西蓝花等绿色农产品,也让村民们多了一份收入。”
据统计,十年前,前九份村集体收入仅36580元,村民人均收入11650元。如今,该村集体收入高达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近3万元。
“以前村民们都想着往外走,现在1402名村民中有900多人回归定居。”看着眼前的村景,陈永健无不感慨道,“现在家乡这么好,我们也不愿意外出经商了,更愿意留在家门口享受宜业宜居的生活。”
村民的心声吐露着这片土地乡村振兴的进程,不仅是前九份村,浙江大地美丽乡村的“朋友圈”颇为热闹。
在东海之滨的台州市三门县花桥镇下岙方村,面山靠海,风景优美,白墙黛瓦隐匿在青山绿水间。该村至今仍保留着耕海牧渔的传统,渔家风情浓郁。
近年来,推进村庄整治让下岙方村蝶变为该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还打响了“山湾桔”农产品品牌,建成了龙头山休闲旅游摄影基地,走出了一条渔旅融合致富道路。
临海市汇溪镇山安村过去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制约,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近年来,该村引进乡贤产业,走在助农脱贫路上的脚步愈发稳健:从山野荒地到番薯丰收,通过精加工,番薯又摇身一变成当地特产“山河豆面”。
短短几年,“山河豆面”让山安村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20年该村集体收入约30万元。乡贤代表蒋王卿对山安村发展很有信心,“我们助力山安村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变得更富裕,让更多村民重新回到村里来,也让外界的人看到乡村的美丽与希望。”
在浙江,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拓宽了该省农民的增收空间。“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浙江农民依托美丽家园发展美丽经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0元。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自1993年以来首次低于2,位居中国前列。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崭新起点上,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表示,要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争当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