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以法律之剑斩断代孕黑产业链

2021-01-20 10:02 央视网评    阅读:4995 

继2017年年初人们大范围关注代孕之后,近日代孕问题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显然,讨论已经超出就个别事件“吃瓜”的范围,成为一个全社会热议的公共问题。

代孕,是指在体外受精的卵子形成胚胎后,将其植入代孕母亲子宫内,由代孕母亲替人完成怀胎和分娩的过程,属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一种。这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但也发起了对伦理的挑战以及对法律的冲击。

科技进步历来是把“双刃剑”。代孕技术的初衷,是满足无法生育但又有生育意愿人群的需求,弥补失独家庭的遗憾,有其合理需求。但另一方面,因其需求所在,更在于超高利润,也被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大搞“商业化”,形成了一条情法难容的黑色产业链。

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上,把人的孕育当成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代孕变为赤裸裸的“交易关系”,把孩子当成一种商品,代孕妈妈则被矮化为“行走的子宫”……凡此种种,不仅极度侵犯人权,也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日前,首个遭到代孕“退单”女童无法上户口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血缘关系模糊难断、母女关系无法证明、收养手续难以办理,代孕带来的种种伦理和法律问题暴露无遗。在隐秘运转的“地下代孕”市场,相信诸如此类的“退单”甚至“弃婴”问题不是个案,类似问题亟待管制。

除此之外,一些具备生育能力的人为了免受“分娩之苦”,同样消费代孕黑色产业链。出钱代孕的“买主”处在强势地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既可从众多候选人中进行挑选,又可随个人需要叫停“交易”。部分“买主”视代孕妈妈为雇工,置代孕妈妈人身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于不顾。

在BBC拍摄的纪录片《代孕者》中,部分印度女性选择以代孕为生,结果付出惨痛代价,类似情况也在乌克兰发生。可以看到,一旦代孕合法产业化,压迫、威胁的情况将会泛滥,女性将会沦为牟利工具,受害最深的仍是代孕妈妈们。

然而,私人代孕机构敢于屡屡打“擦边球”,代孕黑色产业链能够“顶风”壮大,说到底是相关法律约束力不够。目前来看,对代孕问题拥有法律效力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原卫生部于2001年通过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实施代孕技术的,不但会被行政处罚,而且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事实上,这一规定只是让代孕成为医疗机构的禁区。对于代孕中介和消费“买家”并没有实际法律约束力。约束不充分的结果是,私人代孕机构打着“非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不属于卫生局管理”的借口,钻法律的空子,在“事实违法”的情况下继续从事代孕活动。

代孕技术固然有其现实需求和进步意义,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从目前中国代孕产业发展的现状、带来的种种问题、公众对它的舆论态度以及国外发展的前车之鉴来看,不能任由其“放纵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相关法律,让其在法治的轨道内规范发展,从而切实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9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