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车上的人——零下40摄氏度下的“北极”调车人
新华社哈尔滨1月2日电 题:“挂”在车上的人——零下40摄氏度下的“北极”调车人
记者王君宝、孙晓宇、黄腾
地处中国最北端,大兴安岭腹地,黑龙江省漠河市夜晚有多冷,24岁的臧立东最有发言权。
作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加格达奇车务段漠河火车站的一名连结员,臧立东常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夜晚进行室外作业。
大兴安岭的煤炭需要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进入冬季,用煤需求量增大,一列列等待出发的运煤火车需要进行编组,臧立东的主要工作是对列车进行编组、拆分、检查,协助列车司机调整停靠轨道等。
“我就是人力‘倒车影像’,‘挂’在车厢边,观察前方路况。”臧立东说得轻松。
编组一次列车,最快需要一个多小时,冬天车多,有时需要更长时间。“夜班一上就是十几个小时,期间要编组很多次。”他说。
夜里12点多,短暂休息后的臧立东穿上棉袄、羽绒服,最外层再套上工作服,穿好大头靴,戴好帽子、手套、围脖,只露出眼睛,再次从休息室走出。
来到等待编组的列车旁,他爬上车厢,用手抓着车厢外的扶手,将自己“挂”在车厢侧面,向外探出小半个身子,另外一只手拿着对讲机,与在列车尾部的调车员孙泽保持联系。
“编组时,火车需要倒着走,司机看不到后面,全靠‘挂’在外面的连结员和调车员向司机传递行车信号。”35岁的孙泽说,作为司机和连结员中间的重要信息传递者,调车员必须集中注意力,确保作业安全。
列车到达指定位置后,臧立东又爬到两列车厢之间,用安全绳固定好身体,使劲转动车厢顶部的阀门,以确保列车稳定停靠。跳下车后,他又蹲着检查铁轨上的情况。站起身,臧立东的睫毛、帽子、围脖上结了一层冰霜。
从长春来到漠河工作一年多,臧立东最大的感受就是冷。“从没想到漠河能这么冷,冬天穿再厚,工作一会儿后还是感觉冷。”他说,工作时自己戴着两层手套,但抓着车厢栏杆时,寒冷还是很快会侵入关节,呼出的气体在睫毛上结冰,冻得睁不开眼睛也是常有的事。
后半夜三点,臧立东和孙泽迎来短暂休息。“保障煤炭运输很重要,我们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孙泽说。
在冬季,从漠河站运出的煤炭成为各地供暖的燃料,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在过去两个月内累计发送煤炭1000多万吨,数据背后是许多调车人的默默付出。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