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舞台搭到百姓家门口
——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扎根基层、服务农民之路
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近日,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名单发布,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榜上有名。成立46年来,这家基层剧团曾经濒临破产,如今荣誉加身,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谈及成功背后的原因,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说:“老百姓不管你是旧评剧还是新编戏,他们想听、爱听的,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演出令他们感动的故事。”
走进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室,墙上挂满了“全国双服务特殊贡献院团”“全国扎根基层模范院团”“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等荣誉奖牌,还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电影百花奖”等荣誉证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这些都见证了剧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为全国文化战线一面旗帜的奋进历程。
管理体制落后、经济效益萎缩、经营规模难以扩大……成立于1974年的大厂评剧歌舞团,在经历了短暂的红火后,随着戏曲艺术市场的整体滑坡,很快陷入生存危机。1982年,36岁的赵德平出任大厂评剧团团长。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他大胆进行改革,提出了剧团以小型为主、以现代戏为主,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对剧团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剧团排演的新编现代评剧《嫁不出去的姑娘》被几十个剧种移植演出,并拍成电影,成为当年发行拷贝最多的戏曲电影。
如何让作品接地气,吸引更多的观众?多年来,大厂评剧歌舞团始终紧扣农村和基层的发展热点和要求,提炼和深化作品主题,不断创新作品内容。早期《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苦果》等作品尖锐地抨击了农村封建陋习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真实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农村社会生活实态;之后推出的《男妇女主任》《水墙》等作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呈现了观念变化、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揭示了时代发展主题,弘扬了主旋律。近年来演出的《秋月》《焦裕禄》等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人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对现实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赵德平介绍,多年来剧团将办团方针定为“为农民写戏、排戏、演戏”,每部戏均源自生活、根植于农村,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多年来,剧团走遍京津冀各地农村,一年中有半年多的时间活跃在农村,时常一天演出六七场。除大戏外,还创作演出了《特殊宴请》《不平静的夜》《半夜猫叫》等近百部小戏、小品。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剧团开展了“精品剧目展演”文化惠民演出,集中演出了评剧《焦裕禄》《花为媒》《卷席筒》《杨三姐告状》《秋月》和话剧《雷雨》及综艺歌舞共七台剧目,活跃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剧团还成立了戏曲歌舞志愿服务平台,开展“戏曲进广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戏曲进社区”“戏曲进企业”等工作,推动戏曲交流,促进人才资源向创作、演出、展览等文艺门类流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大厂评剧歌舞团已把流动舞台搭建到了20多个省、市、区老百姓家门口,累计演出6000多场,观众400余万人次。
“我们将继续把党的理论政策融入一个又一个好作品中,不断推出关注农村题材、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作品,为把大厂打造成燕赵文化繁荣发展的展示地作出新贡献。”赵德平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2日 02版)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