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框架眼镜,搭配卫衣、牛仔裤……陈振云的这身打扮,似乎很难将他跟隐居深山的非遗传人的身份联系起来。实际上,1986年出生的陈振云,已隐居深山7年,其间只干了一件事:柴火烧窑,手工制瓷。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展区里,有一幅唐代瓷窑遗址分布图,将乐就是其中一处。将乐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境内,始见商周,兴于唐代,盛在两宋,明清窑火不断,延续至今。
从将乐县县城出发,开车一路盘旋着翻过一座山,大约 40 分钟后,就来到了大南坑村。村边就是著名的大南坑窑址,创烧于宋代,窑火延续至今。陈振云和父亲陈克余的 " 陈记柴窑 " 就在附近。放眼望去,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溪水潺潺,仿佛一处世外桃源。
陈家祖上从清朝至今 300 多年,一直在大南坑烧制陶瓷,代代传承,至今保留传统柴窑烧制陶瓷工艺。正是这种匠心精神、匠人情怀," 大南坑陶瓷烧制技艺 " 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将乐分室龙窑建造技艺 " 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陈振云是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恰好是第十代。
" 柴窑陶瓷制作大概需要 80 多道工序,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差错可能就白做了。" 说起制瓷工艺,陈振云头头是道,每一个环节都熟稔于心。原来,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学烧瓷,对这种工艺有着特殊的感情。2013 年,他毅然辞掉在厦门的工作,回到深山,跟着父亲继续学这门手艺,安心烧瓷," 还是感觉做实业来劲,实打实 "。
拉坯、修坯、晾晒、绘画、上釉、烧窑 ……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这些事情,陈振云并不觉得枯燥,在他看来,土可以变成瓷,而且可以变成不同形状的瓷,这就是烧瓷的魅力所在。
烧制是 80 多道工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柴火烧窑,顾名思义就是用松木等向窑内进柴,其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控制。" 窑里的火什么颜色,大概多少度,我们用肉眼看就能知道。" 陈振云虽年纪不大,但早已练就 " 火眼金睛 "," 这都是师傅带着烧好几年练出来的 "。
陈振云烧制的瓷器从 50 块钱到十几万元价格不等。与父辈不同,他对 " 陈记柴窑 " 有着自己的发展定位。
" 烧瓷是一件挺苦的事情,有了气窑和电窑,柴窑早已被废弃,但我们的柴窑还在用,也是为数不多在烧的隔仓阶梯式龙窑。"7 年来,陈振云心无旁骛,一方面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做精做细,走中高端这条路线。
这位非遗传人的梦想正在逐渐照进现实。
初冬时节,柴窑门口,停着三辆外地牌照的名车,他们大多都是慕名而来,订制瓷器的同时顺便过几天田园生活。
一位开车从湖南来的买瓷人,曾羡慕地对陈振云说:"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小陈你现在晚上看看书、写写字,然后喝点娘酒(当地的一种酒),已经过上了诗酒田园生活 ……"
柴窑不远处,有几座小木屋,陈振云的父母正忙着烧柴火做饭,烟雨蒙蒙、炊烟渺渺。这一场景让眼前的画面突然有了烟火气。而正是在这烟火气中,柴火烧窑、手工制瓷技艺代代传承下来,千年窑火延续至今。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鹿伟 常毅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