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陈静 生星)急诊患者在“太空舱”里与AI超级大脑互动就能够获得病情轻重缓急的判定;AI系统帮助医生精确、全面诊断病情,同时带来影像诊断模式革命性变化;AI医生让患者提前对就诊信息“门儿清”……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医院”的智慧场景已然在上海真实“上演”了。
记者10日获悉,作为AI+医疗领域代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刚刚入选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名单。当日,记者走访了这家民众身边的“未来医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刚刚入选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名单。 石庆 摄在上海十院的急诊大厅,如同太空舱一般的机器十分引人注目。这是“急诊预检分诊超级医学大脑”,患者坐进舱中,插入医保/社保卡,便可通过触摸屏与AI超级医学大脑互动。
这个超级医学大脑不仅可以对人的语言做出反应,辨识,记录有关疾病症状等信息,还具有强大的感知能力。它可以通过灵敏的传感器实时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频率等生理参数,同时通过摄像头捕捉患者的面部表情,评判言语流畅度、神志清醒度等。获得患者全套信息后,掌握了4000多种多专科疾病诊断知识的AI超级医学大脑开始“运转”,实现精确快速分诊。
太空舱一样的AI急诊智能预检系统,让分诊更准确。 石庆 摄据悉,在24小时开放、年中无休的急诊,患者就诊顺序从来不是“先来后到”,急诊预检台的工作人员会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程度决定候诊时间。医院方面告诉记者,这对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临床经验甚至工作时的精神状态等要求极高。若是遇到症状隐匿的危重患者,或者突遇就诊高峰,传统的人工预检难免百密一疏,一旦误判或将导致严重后果。
上海十院急诊科与相关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企业展开合作,研发了“急诊预检分诊超级医学大脑”。据了解,有了AI的加持,不知疲倦、没有情绪、鲜少出错的急诊智能预检系统一年多来已为45万人次患者提供深度问诊、分级、分诊,分诊准确率从69%提升到95%。
当下,低剂量螺旋CT被列入肿瘤筛查项目,由于体检发现的肺部结节往往体积很小,有时还会与局部小血管、小支气管、纤维瘢痕等的影像混淆。该院放射科方面告诉记者,读完一位患者胸部CT的所有横截面影像,医生至少要花十多分钟,若病情复杂,读片时间会超过半个小时。读片医生不仅工作强度大大增加,还会因担心漏过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而焦虑。
如今,“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令读片工作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效率成倍提升。据介绍,智能化系统不仅可以快速找出肺部所有结节并定位,还能判断结节大小、危险程度,并与之前检查的影像作对比。人类医生要做的就是“终审”。如今,读片医生一次阅片时间缩短到两、三分钟。据介绍,“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应用一年有余,医生每月阅片6000余例,这个数量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就医模式。AI院前问诊系统受青睐。记者看到,患者登陆医院的微信服务号,通过文字与AI“医生”互动交流,即可获得就医建议,解决心中疑惑:看门诊还是急诊?去哪个科就诊?做哪些准备?……已深度学习疾病诊疗大数据的AI系统俨然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让患者入院前便“胸有成竹”。
陪妈妈前来看病的王女士表示,有了AI医生的指点,她们到医院看病不再茫然,减少了反复询问和“折返跑”。医院方面亦透露,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患者不可能“根据教科书来生病”,并非每位患者的症状都典型,有了AI医生的协助,医生如同拥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出诊断时更加全面、准确。如今,医院还用AI系统帮助专科医生自动完善电子病历,节省大量录入时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AI系统在帮助医生和患者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据介绍,每增加一位患者的信息,AI系统就会实时对已有的资讯作修正或提升。医生们把这样的“学习”比作学生通过“错题本”不断强化对知识的掌握。这意味着,每服务一位患者,AI医疗的临床经验就更上一层楼,之后的诊断就能更精准,治疗方案也愈加完善。(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