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稳一点!注意安全!”整齐码放的装配式建筑预制件中间,一名一米八高的工人,指导身边的徒弟挂好挂钩。只见他轻按遥控器,巨大的龙门吊开始缓缓移动,伴随着嘀嘀声,一块巨大的墙体预制件慢慢离开了地面,在空中不摇不晃,稳稳转移到大货车上。
“师傅就是师傅!”“95后”徒弟陈坚很佩服,“每块预制件都有几吨重,如果技术不牢靠,预制件就会在空中摇晃,很危险。”
师傅名叫石保,今年33岁,是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汉南厂成品线班长。他所在的工厂,专门为装配式建筑生产预制件。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停工了两个多月,工厂一复工,石保就赶回来上班了。对于复工,石保格外积极。为啥?一来,“班长不冲在前谁冲在前?”二来,石保也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家里刚刚脱了贫,干劲足!
求 医
石保年轻体壮,之前怎么会成了贫困户?
那是2014年的寒冬,他4岁的儿子突然上吐下泻,哭闹不止。从老家随州市随县到武汉,从小医院到大医院,石保和妻子抱着儿子一家一家地跑,得到的答复都是:这是一种罕见病,治不了。
怎么办?去北京再试试吧。“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坐在火车上,媳妇哭了一路。”石保面色沉重。
到了北京,他们换了多家医院,后来找到了北京儿童医院。挂谁的号?下一步怎么办?石保和妻子在医院走廊里,焦急地商量着。
没想到,就在这时,一名路过的医生主动走上前来说:“我听孩子的病情,医院的黄医生能治,你们跟我来!”后来才知道,这名医生姓陈。在素不相识的陈医生指引下,石保孩子的治疗,终于有了希望。
在医院住院1个多月,孩子病情有所好转,春节前出院了。但黄医生说:“孩子还太小,不能做手术根治,你们回去还要随时观察复查。”
没过多久,孩子的病又复发了。算算为孩子治病花去的20多万元,和孩子生病前买房欠下的10多万元,他们前后背上了30多万元的债。虽然很艰难,但石保对媳妇说,“钱没了可以再挣,孩子的病一定要治好!”
再一次,石保和媳妇带着孩子踏上去北京的路。
转 机
在黄医生等大夫的精心治疗下,2015年上半年,石保的孩子终于痊愈了。离开医院的前一天,夫妻俩激动得睡不着觉。
“我还年轻,奋斗几年肯定能脱贫!”石保打算多打几份工。
就在石保找工作的时候,他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儿啊!村支书来家里了,说咱家可以申请贫困户帮扶,大家一起帮咱们,你回来商量商量。”
听到电话,石保第一反应是“不愿意”,戴上“贫困帽”,他心里很不甘。
那段时间,石保老家佛山村的村支书刘金美,几乎天天往他家跑,苦口婆心地劝他:“你家是因病致贫,你又年轻又有脱贫的强烈愿望,国家现在政策好,能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只要你肯干,渡过难关就可以摘帽了。”
石保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得益于政策,孩子的医药费多报销了一些、上学还有补助,家里生活稍微宽裕了一点。
实 干
“石保,又装反了!重装!”这一幕发生在2018年,在中建三局绿投公司的新岗位上,石保正跟一名老师傅学习“拆模组装内胆”,就是拆装预制飘窗的模具。
这几年石保铆足了劲。干过大理石切割、抛光,开过吊车……石保每月挣的工资,只留一点供自己日常开支,八成都寄给家里还债。2018年,石保应聘来到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搞吊装。
没想到,虽然有驾驶吊车的基础,他还是屡屡犯错,经常把师傅气得不行。“本以为这活儿跟搭积木一样很容易,哪知道经常出错。一旦装反,就要重装,耽误工期。”石保说。
经历几次教训后,石保下决心要提高自己。师傅操作时,他就在后面仔细观察,把要点记在小本上。回到宿舍,再翻看小本,复习巩固。他默默花了近一周时间,将各种型号的内胆组装流程全部梳理了一遍,小本记得满满的。再上手,师傅立马发现了他的进步:“不错,有悟性,有前途!”
经过不断积累,石保很快也成了公司里的“师傅”。2019年11月,石保参加湖北省首届装配式技能大赛,一举夺得构件吊装组第一名,代表湖北省前往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大赛。“这次去北京,是争荣誉,不是带孩子看病了。”石保说。
赛场上,两吨多重的预制内墙板被石保轻轻吊起,稳稳地固定在指定位置,赢得一片喝彩。这次,石保团队获得了吊装组第四名的好成绩,荣获“技术能手”称号。
当上了班长,先后带了20多名徒弟,获得装配式吊装转运中级技能认定,每月增加了技能补贴,还有机会晋升为企业管理人员……如今,石保的生活蒸蒸日上。“我现在月薪已过万元,家里的债早就还清了,媳妇也在老家找到了工作,我们还琢磨着要买辆车!”奋斗的石保,对未来很有信心。(记者 田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