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5日电(张斌 项菁 胡丁于 陈奕如)塘栖村位于杭州余杭市郊,是中国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的一个富裕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塘栖人乘时代东风,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断奔跑。
从均已七旬高龄的老书记、“米塑”非遗传承人,到率先开办个私企业尝“头啖汤”的致富带头人、以村为家的村书记“领头雁”、置身美丽经济的乡村新青年,再到来此学习致富经验的中西部省份挂职村干部,塘栖村的小康历程由他们写就并叙述,言语满怀深切感触。
沈宝根:塘栖枇杷富裕了一方百姓
20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期间,我十几岁。在最需要营养的年纪,常把米糠和青草当饭吃。米糠有点甜,就是太糙了,咽不下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让原先粮食都不够吃的我们至少能温饱。
沈宝根。 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摄我们村人均只有5分地(约333平方米)。1985年,政策放开,村里多了许多办企业和发展多种经营的人,养殖户开始养鸡、养鸭、养鱼,不是单纯种粮食。慢慢的,经济好了,劳动力解放了,年轻人可以开店、进工厂打工。
说起塘栖,必然要说枇杷。解放前,这儿家家户户都种着枇杷,还会划船到上海去卖。1954年的大水和1956年的台风,毁掉了一大批枇杷树,后来为了温饱,大家就顾不上枇杷。20世纪70年代,工业污染严重,枇杷长势堪忧,就这样一直耽搁到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村里种下的枇杷种子,在21世纪初结出果实。2002年,我们村将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政府,发展枇杷特色园区观光农业。到2006年,每逢枇杷季节,许多旅游大巴会载着上海、杭州的游客来我们这儿观光、采枇杷。开始的一年600人,逐年增加到五六千人,最多的时候能有好几万人次。
2011年之后,我们村周边出现很多枇杷园,枇杷产量过剩。现在枇杷主要还是靠网销。今年,村里开始搞起直播卖货,成了我们小康路上的新突破。
黄芳珠:米塑见证塘栖人鼓起“腰包”盖新房
从我记事起,我们塘栖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米塑,就跟会包饺子一样。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赚到钱的人家盖新房,钱不够的借钱也要盖房子。建房上梁不能少的东西就是用米塑做的“上梁元宝”,意思是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黄芳珠展示其米塑作品。 王刚 摄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也是愿意花一点人工费付给我们做米塑的人。“上梁元宝”以前是260元一套,现在是360元一套,我2015年赚的最多,赚到了1.8万元。
我已经74岁了。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米塑传承人。在奔小康的路上,村民们生活好了,米塑就是我们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
唐阿九:4个油漆桶开创塘栖村民经商路
20世纪80年代,我在村里生产队当青年壮劳力,去运河边的码头搬货。1998年,国家鼓励个私企业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因为搬货,我的身体经不起体力劳动,就带着4个油漆桶和4000块钱,办厂做油漆,开辟了塘栖村经营个私企业的道路。
唐阿九为优秀学子颁发奖励。 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摄当时油漆市场行情不错。但办企业也难,难在技术、难在销售,全都要靠自己打拼出来。当时我开着承包来的车,四处奔波,温州、丽水、台州都有我的足迹。那时候治安不如现在,路上一不留神就会被偷甚至被抢。
做油漆第一年,我赚了10万元,一跃成为“万元户”。到现在,我已经有4辆10吨的大货车了。2017年开始,随着厂子越做越大,塘栖也在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我就把厂子搬迁到了湖州。新厂年产值2亿多元,由我浙大化工系毕业的儿子接班。
我跟着塘栖村这一路走来,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勤于思考,找到发展思路,才能抓住机遇。
唐国标:招揽“职业经理人”勾勒好塘栖新蓝图
2005年,我当选村书记,成了村民的“当家人”。曾经,我们由于两村合并,村集体较为涣散,2003年,村集体年收入仅有5.6万元。
村书记唐国标与村民交流。 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摄现在,我们塘栖村划分了核心区、智能湿地区、中医康养区、红色研学区和原生态的居住区,待这些不同区块的项目落地后,我们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可以从700万一年提升至1500万一年。2015年,我们村级集体经济全镇排名第一,彻底扯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到2019年,我们村集体资产已经达1.89亿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是2003年并村之初的125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44元。
随着村里的经济不断向好,村里的矛盾少了,正能量多了。2017年,我们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级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牌子。近几年,随着乡村环境的提升,如何把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是美丽乡村亟需解决的难题。
今年8月,包括我们村在内的余杭8个美丽乡村面向全国高薪聘请职业经理人。我们村开出18万基本工资、最高100万绩效的丰厚条件。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希望职业经理人利用他的资源、能力和思路,让塘栖这幅画更绚丽多彩。只要有正确的思路和要求,我们都会无条件地配合。我们要利用现在的这些资源资产,慢慢地滚雪球,一步一个脚印,迈上更高的小康台阶。
沈雄伟:和塘栖村一起走出“美丽经济”新路子
从前的塘栖村留不住年轻人。1995年前,村里仅有的路是用碎石铺成的。慢慢的,塘栖村每年都在发展。2017年,村子搞美丽乡村建设,路和桥越造越宽,大巴车开进去都蛮轻松。
沈雄伟和他创办的农家乐。 王刚 摄近几年,越来越多塘栖村人回乡创业。去年,村里用提供场地等方式鼓励村民和年轻人开办农家乐创业。我家在村子里地理位置还不错,塘栖村环境也能够吸引游客。2018年,我的农家乐动工装修。村里经过协调,把菜地平整后免费给游客停车。现在塘栖村有5个停车场,将近500个车位,停车方便,客人自然愿意来。
2019年11月,我的农家乐正式开业。今年5月,塘栖村枇杷节期间,我做了近80万元营业额,几乎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4点,餐厅的炉子都停不下来。以前,我经常在外面跑。收入虽然高,但总归感觉有些漂泊。现在虽然没有从前收入高,但我可以天天陪伴家人,我觉得很幸福很安逸。
湖北恩施州村干部:来塘栖取一部名叫“小康”的经
我是来自湖北恩施州的村干部,来塘栖村跟班实习一个月。虽然目前我们来的时间短,但感触很深。
一位来自湖北恩施州、在塘栖村挂职的村干部(前排左三)在挂职结束前与塘栖村相关工作人员等合影。 塘栖村村民委员会供图 摄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0万元,村民主要以务工为主。塘栖村目前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700万元一年,还有非常好的上升态势。他们把基层治理做得非常好,发挥了党员引领的作用。
塘栖村的带头人唐国标书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班子拥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村的领头人就像是一艘船的掌舵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塘栖干部们实在的工作作风。我们那,一周上5天班,有时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都没有做到。而塘栖这边是“白+黑”“5+2”的工作模式,常在晚上开会。
我们从塘栖村获得许多经验。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像唐国标书记说的,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光停留在表面,关键在于有没有得到落实。第二就是要加强我们班子建设,我们队伍的年龄偏大。第三就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一个领头人要不怕苦、不怕累。
在基层治理方面,我们要提升老百姓的素质,也就是唐国标书记口中“人”的关键性。乡风文明的提升与产业兴旺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在村庄环境方面,我们要特别做好垃圾分类这一块,美化环境。回去之后,我们也要把塘栖村的经验运用在我们自己村的建设中,以塘栖村为榜样,带领村民走上高水平小康路。(完)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