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 (陈杭)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表示,北京市制定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底前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设施全覆盖,一线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80%。目前地铁系统已启动AED配置工作,今年年底前7条地铁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今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北京市急救设施增加到465个、急救车洗消站点增加到21个,负压救护车增加到100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8%。
张华提到,北京市提升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和服务水平。经过充分准备,7月28日启动了“两统一”工作,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为“120”,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以下简称999急救中心)首批20辆救护车、培训合格的126名急救人员纳入120系统统一指挥调度,2021年底前完成过渡。
截至目前,999急救中心纳入120统一指挥调度的车组共出车16512次,日均每车组10次,人员稳定,运行良好。
同时,北京市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急救转运工作。在首都机场、大兴机场、5个火车站设置24小时值守转运专车,及时做好病例转运服务。目前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共完成新冠肺炎相关人员转运任务23841人次,其中机场和火车站等5559人次,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人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玉芳表示,社会急救设施配置和急救培训不足。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备设施配置偏少,北京市平均每10万人不足5台AED,低于上海、深圳水平,与发达国家每10万人300台以上更是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社会急救需求。
刘玉芳建议,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标准,落实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加快推进地铁、景区、商场、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大型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备,加强社会急救免责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除公众实施紧急救助的后顾之忧,提升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