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白塔村民的产业致富路

2020-08-19 09:00 邱西颖  阅读:1303 

  本报记者 邱西颖

  日前,记者走进乐平市十里岗镇白塔村,顿觉眼前一亮:白莲基地叶绿花红,美不胜收;与荷塘相邻的葡萄基地,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列,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村外田野上,碧绿的茅蔗已长到一人多高,放眼望去,连线成片的蔗田令人心旷神怡……

  过去的白塔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落后,曾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而今,依托白莲、红糖、葡萄、光伏等产业发展,白塔村不仅有了好风景,更有了好“钱”景。

  “2016年整村脱贫退出,2017年村集体收入5万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增加到15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3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董兆贵自豪地告诉记者。

  谈起白塔村的变化,村党支部一班人异口同声:“产业发展是关键!”面对发展的迫切需求,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什么产业既能“短平快”见效,又能够保长久?白塔村书写着自己的精彩答卷。

  2017年,董兆贵赴浙江义乌考察时,发现当地一亩蔗田能出产750公斤糖,按每公斤糖30元计算,50亩蔗田能获纯利五六十万元。董兆贵说:“我当时就动心了,茅蔗是白塔村的传统种植作物,品种不比义乌的差。但一直没有形成种植规模,熬糖的技术也不行。”2018年3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扶单位景德镇市公路局的帮助下,白塔村筹建了白塔红糖厂,试种了20多亩茅蔗。

  其间,董兆贵带着村党支部一班人,4次前往义乌学习茅蔗种植和土法制糖经验,锄地、施肥、收割、熬糖……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放松。“不学不行,特别是熬糖,同样的灶具,火候掌握得不好就熬不出好糖。”他们专门聘请义乌红糖企业技术人员到村现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白塔村就熬制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红糖,产品送至上海进行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销售总额突破了20万元。

  时间到了2019年春天,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白塔村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决定利用闲置水田发展白莲产业,并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法人代表、所有贫困户都加入的扶贫专业合作社——乐平市路与白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期试种了120亩白莲。

  由于白莲产品的特殊性,采摘、去蓬、拨壳、去芯、烘干必须当天完成。从6月下旬开始,50岁的白塔村村主任程火保就主动把家“搬”到了基地。为了保证白莲质量,他每天清晨5时开始安排采摘,晚上12时盯着最后一批采摘的莲子加工烘干完毕,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近3个月,他吃住都在基地。2019年,白塔村生产加工白莲5000多公斤,总销售额突破45万元。

  “村里种植白莲真是好,我们在家的老人也可以上工赚点钱。”在白莲加工基地,66岁的洪火英一边给新鲜莲子去芯,一边高兴地说。在近3个月的白莲采摘加工季里,给莲子去芯每天能拿到40至50元左右工资,采摘莲蓬每天能拿到80元工资,由于工时灵活,还能照顾家庭,很受白塔村老人、妇女的欢迎。2019年,白塔村增设用工岗位1800余人次,为村民发放工资超过30万元。

  白塔村发展产业越干越带劲,越干越红火。近年来,白塔村还建成了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发电收入十余万元,并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引进浙江一家种植合作社投资建设了面积达100亩的有机葡萄园。“村里产业多了,我们能干的活也多了,生活困难也就慢慢缓解了。”现年63岁的贫困户吴根福一家,也是白塔村产业发展的受益者。由于2013年身患慢粒白血病,吴根福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外债20多万元。如今,吴根福身体渐渐好转,村里不仅给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还鼓励他利用自己的专长养殖蜜蜂,并安排他的妻子在白莲基地、茅蔗基地务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吴根福全家有了稳定收入,久违的笑容重新绽放在家人的脸上。

8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