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株洲:“动力谷”勇立潮头

2020-07-20 16:38 半月谈    阅读:2689 

7月1日,我国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车正在湖南株洲做整车测试的准备,献礼建党99周年。株洲,这个肩负振兴新中国工业重任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不断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壮士断腕“破旧”“还绿”,审时度势“立新”“求进”,对标美国硅谷,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这座正在崛起的世界产业创新城市,已经展开一场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产业集群蓄势生长,产业创新勇立潮头。

1

背水一战,清水塘正名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曾如此形容德国鲁尔区:“沿岸化工厂林立的莱茵河,犹如一种由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制成的鸡尾酒。”

清水塘,就是中国版“鲁尔区”。新中国成立之初,位于株洲的清水塘地区布局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冶炼产量一度占到世界的1/4。

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器,带来了工业化的荣光,也遗留了巨量污染。在清水塘霞湾港,五颜六色的“鸡尾酒”将株洲拖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背水一战,坚决给清水塘正名,彻底‘还绿’株洲。”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的话掷地有声。

“三高”行业,关!过剩产能,退!老旧工厂,转!2013年以来,株洲市向冶炼、水泥、煤矿、烟花爆竹等污染落后产能宣战,累计关闭企业1600多家,直接削减工业产值700多亿元。

面对数百亿元产值清零、数万工人下岗的重压,株洲市义无反顾地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200多名干部将“家”搬至一个个工厂门口,日夜不息、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碰撞,群众哭了,干部也哭了……

2018年倒数第二天,随着株冶集团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灭,清水塘老工业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汗与泪只能是记忆。”工段长肖永强泪水噙满双眼。

“让一座工业城市主动去产能,决策是痛苦的,过程是艰难的,代价是沉重的,但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不留退路,也没有退路。”毛腾飞说。

员工在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内组装

一边去产能,一边治污,株洲发展的底色不断变绿:拆除烟囱400多根,完成湘江治污项目1000多个,湘江霞湾段水质提升到国家Ⅱ类标准,市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从“黑乎乎、灰蒙蒙”到“绿茵茵、水灵灵”,今昔对比见证了株洲的“涅槃”。

“不能把工厂一关了之,使其变成一座空城。”株洲在关停清水塘老旧工厂的同时,学习借鉴鲁尔区改造的经验,同步推进环境治理、新城建设、产业导入,推动产业结构“腾笼换鸟”。

湘江东岸,一根根烟囱倒下,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起来,霞湾港再现悠悠清水。一座涵盖科技创新、工业文化、口岸经济、数字智造等板块的千亿产业新城,焕发勃勃生机。

2

放手一搏,动力谷崛起

“疫情影响了进度,我们正在全力抢工期,争取商用磁浮3.0版列车早点下线。”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磁浮厂房,磁浮研究所所长佟来生正带领工程师团队,对列车悬浮系统进行测试。

从1.0版磁浮列车安全运营4年,到今年4月底2.0版磁浮列车完成达速测试,再到时速200公里的3.0版磁浮列车,株洲不断刷新中国自主磁浮技术的高度。

株洲是一座被火车拖来的城市。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贯通,株洲建厂修理进口蒸汽机车。新中国成立后,株洲成为全国工业重镇,诞生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等290多项“中国工业第一”。

产能“退旧”之时,不忘及时“进新”。2013年,株洲开始向世界产业创新城市突围——基于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借鉴美国硅谷创新支撑产业的经验,致力打造中国动力谷。

很快,政策要素与社会力量全面整合,政府资源与企业创新高效互动。2015年,株洲成为全球首个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轨道交通基地。如今,这里生产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70%的“大脑”“心脏”“神经”,电力机车、动车组、城轨等出口至全世界,成为流动的国家名片。

中小航空发动机连年保持30%的高速增长,并为株洲通用航空产业抢占先机提供强大技术支撑,预计到2025年产值有望突破500亿元。

起步较晚的汽车产业也跑出了加速度,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再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产量突破100万辆的北汽株洲分公司,成为北汽纯电动车生产主基地。

放眼全球城市,株洲算是小城,如何有底气竞技世界创新舞台?

“打造动力谷,我们可谓放手一搏,举全市之力,汇聚全球资源。”毛腾飞说。

株洲布局与动力产业高度关联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点支撑的全新产业空间。新动能澎湃而至,株洲成为全国“稳增长”先进城市。2019年,株洲市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大关。

“经济不仅挺住了,还站稳了,呈现出‘总量跨越、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

3

三线协同,产业集群蓄势

疫情暴发,产业链上下游中断,供应链前后端不畅。株洲轨道交通等产业的供应链承压,进口物料断供风险上升。

关键时刻,从龙头国企到中小民企,从主机厂到配套厂,株洲各大产业链紧急动了起来。大企业提供订单,配套企业解决用工,周边企业转产增产……复工复产的默契达成。

“防疫期间,主机厂与配套厂抱团取暖,实现了协同复工复产,有效降低了疫情的冲击,较好地保证了重大项目生产进度。”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九方装备集团董事长周后葵说。

关键零部件进口物料供应日趋紧张,也增强了株洲市决策层的紧迫感。“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必须加大力度以产业链思维抓产业,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落实‘六稳’‘六保’。”毛腾飞说。

为破解以往抓产业链“剃头担子一头热”的难题,株洲市决定改革产业链体制机制。

一是做实链长制和链长办,在政府部门负责人之外,新增企业、高校的负责人为副链长,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高校的牵引作用;二是重塑产业协会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三是把企业联合党委建在产业链上,发挥好党建凝心聚力作用。

在此基础上,今年5月,株洲市正式推出产业链链长办公室、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线协同”机制,并在株洲市17个新兴优势产业链全部铺开。

“我们正在发起一场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营造高效链接、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生态。”株洲市工信局局长刘海宾说。

后疫情时代,株洲的产业链正朝着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未来可期。

来源 | 半月谈

1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