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呼伦贝尔6月19日电 (记者 张玮)唱响“赞达人(鄂伦春民歌)”,跳起“斗熊舞”。18日晚,传承千百年的鄂伦春篝火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启幕,各族民众欢聚一堂,开启“岭上花园”的狂欢夜。
鄂伦春族是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17世纪中叶前,他们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17世纪40年代,鄂伦春族人逐渐南迁至兴安岭地区。因世代过着游猎生活,鄂伦春族民众被誉为“树中人”。
夏天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花烂漫,当晚,鄂伦春族民众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到库图尔其(鄂伦春语,意为“有福气的地方”)广场,穆昆达(族长)将象征幸福美好的篝火点燃。
图为参加篝火节的小朋友。 张玮 摄篝火越烧越旺,在穆昆达的带领下,鄂伦春族民众与八方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原先猎民们在山上过着游猎生活,特别艰苦,现在的幸福日子我们非常珍惜。”57岁的白英感叹道,“越幸福越不能忘记与大自然的约定,更不能丢失传统文化。”
1991年,鄂伦春自治旗政府确定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族篝火节”;2009年,“鄂伦春民族篝火节”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这么美丽的地方,希望你们过得越来越幸福!”玛哈伊尔手捧盛满野生蓝莓酒的桦树皮碗,祝福道。
玛哈伊尔是生活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鄂伦春族,为了参加篝火节,她特地赶来。
河南游客徐小静一直拍视频,说要发到自己的短视频平台上。“能参加篝火节,我激动了好几天。我得让大家都知道这个神秘民族的热情和独特的狩猎文化。”
鄂伦春自治旗旗长何雪光介绍:“千百年来,我们点燃吉祥篝火,欢庆丰收,传承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独具特色的鄂伦春风采。”
“现在露营这么火,看样子鄂伦春族祖辈就流行‘露营’。”莫日根大叔在自家斜仁柱(鄂伦春语“木杆屋子”)门口的篝火上烤着羊排,分明一副露营“发烧友”的样子。
何雪光表示,如今,鄂伦春自治旗以神奇的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文化、浓厚的拓跋鲜卑历史文化、淳朴的鄂伦春民族文化、传统的北疆军事文化,打造了“春花、夏火、秋运、冬冰”的四季旅游发展格局。(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