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当呼麦遇上摇滚

2022-06-12 09:56 新华社    阅读:447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1日电 2009年,我国蒙古族呼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的十几年内,呼麦从一开始仅限于文艺团体部分演员当中的“小众”艺术,不断向社会大众拓展,学习者与日俱增,也逐渐摸索出了创新传承的道路。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是一种“一嗓双音”的艺术: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及以上声部,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呼麦之音“高如登苍穹之巅,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浑厚粗壮的低音与透明清亮的高音相伴相生,唱出了草原民族的柔肠百转。

  2007年成立的游牧者乐队是一支典型的基于蒙古族传统乐器的民谣摇滚乐队,他们在保留呼麦和民族乐器特性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世界各音乐领域的营养,作品充满浓郁的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

  “在摇滚乐中加入呼麦,是我们这个乐队的灵魂所在。”乐队主唱呼和满达说,自己在牧区长大,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2007年,几个内蒙古年轻人把从小耳濡目染的民族特色融入了同样热爱的摇滚之中,奠定了游牧者乐队的风格基调。

  “呼麦是自由且厚重的,摇滚则充满了力量与激情。”乐队鼓手旭龙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在谈到音乐理念时说,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既为前者增添了丰富底蕴,也为后者注入了新鲜血液,不管是民谣、爵士,还是其他形式的音乐,都能够为呼麦带来更广阔的传承空间,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我们在巡演舞台上表演呼麦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都闭上了眼睛,很陶醉,仿佛已经在拥抱草原。他们的反应让我很有成就感。”

  “我觉得呼麦发展到现在,其中的分类已经特别详细了,都是老一辈在文化交流中吸取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精髓所得。”旭龙说,乐队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人的交流中发现彼此的音乐有许多共通点,未来可以进一步相互学习,尝试创作新作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格吉勒图同时也是呼和满达的老师,在20多年的时间里亲手带出的学生已有数百人。“几个牧民的孩子,忙完牧区的活还要抽出时间去创作、去演出,我真的感觉他们对呼麦的热爱更胜于我,都是传承呼麦的好苗子。”胡格吉勒图在谈到游牧者乐队时说,“用我们呼麦的古老唱法去表演现代音乐,这种创新形式为今后的呼麦传承做出很大的贡献。”

  “呼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佳话。”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杨玉成说,“这种创新为古老艺术赋予新的时代面貌,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是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表现。”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如今流传于蒙古族的呼麦艺术是中国古代长啸艺术的现代遗存,早在秦汉、魏晋时期就流行的长啸乐理与呼麦一致,而唐代《啸旨》是目前发现的关于呼麦艺术最早的教科书。”杨玉成介绍,长啸作为来自茫茫草原的声乐艺术,魏晋时期被中原音乐家推向高峰,后经蒙古族发展为呼麦。“如今呼麦被全世界接受与欣赏,也生动展现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呼麦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在年轻人的手中,民族瑰宝将焕发新的生机。(采写记者:张云龙、勿日汗、郑钰、贺书琛)

2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