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清单”变成“实事清单”
□ 本报记者 王家梁 王鹤霖
□ 本报通讯员 李白灵
今年3月以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安排部署,州委常委会议研究审议了《黔东南州党政机关开展“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方案》,全州实施“1251”模式,即明确一个目标、聚焦两个阶段、突出五个重点、严明一个纪律,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全员大走访。要求万名党员干部,在3个月内,深入基层开展大走访活动,走访对象覆盖全部村寨社区、学校(院)、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群众户数不低于30%。
“党员干部不到百姓家,就会‘失明’‘失聪’,不切实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就不能把‘问题清单’变成‘实事清单’。全州政法系统大走访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牢牢锚定群众满意度这个‘标尺’,创新方法、摸清底数、压紧责任、落实项目,力争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黔东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强保障。”黔东南州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精准服务 解民忧暖民心
“如今的新变化让大家都提振了信心!”雷山县茂源农民专业合作养殖户李某珍回忆道,“过去,取暖吃饭靠柴火,夜晚照明靠手电,搞得我们合作社成员们都没有积极性了。现在好了,昼夜都有照明,不仅生活方便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升。”
原来,2022年1月,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派驻大龙村的帮扶干警杨黎在大走访过程中得知养殖户“用电难”实际情况后,迅速向院领导进行了汇报。随后,黔东南州中院党组组织召开会议,推动合作社电路安装工作,积极与黔东南州供电局等单位沟通协调,克服疫情、地势陡峭等困难,投资50万元用时8天完成了电路进社工作。
在黔东南州中院的指导支持下,茂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现代化种植养殖基地,项目推行“支部 合作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截至2021年12月,已出栏牛42头、猪168头、鱼2000余尾,产出茶叶5000余斤。
在此次大走访活动中,通过走访入户了解群众困难,并帮扶解决的事例还有很多。例如镇远县对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采取“挂片领导 驻村干部 社区干部 网格员”的走访慰问模式,台江县公安局在走访中积极为一名20余年无户口的群众办理了落户手续,锦屏县公安局在走访中为群众追回薪资7000余元等。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州政法机关干警共计24588人参与大走访活动,走访群众140208户,解决群众难题387件。
“大走访活动中,我们还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作用,组织乡村干部、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大家拉家常、讲政策、谈发展,用实际成效解民忧暖民心。”黔东南州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姚锋说。
能动司法 保生态促振兴
家住剑河县的村民周某,对儿时的仰阿莎湖印象颇深,清澈的湖水,碧蓝的天空。但近几年,随着非法捕捞等现象的发生,湖水及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此次大走访活动中,周某也将这份烦恼、担忧倾诉给前来走访的检察官。这条线索立刻引起了检察机关的关注。
随后,在剑河县公、检、法三家的联合努力下,一个专门从事非法捕捞水产品的团伙被查办。值得一提的是,检察院在依法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时,还附带了民事公益诉讼。
判决一出,社会反响强烈,达到了判案一件,警示一片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当地政法机关的推动下,当地还在长江支流清水江剑河段的仰阿莎湖畔立牌建立“剑河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基地”。
据介绍,自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发“八号检察建议”以来,黔东南州检察机关迅速贯彻落实,坚持能动履职,积极服务“守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工作大局,部署开展“依法能动履职苗乡侗寨检察蓝”旅游安全护航专项活动,为游客送上旅游安全“定心丸”。
“只有走进群众,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借助大走访契机,政法机关可以发挥职能优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能动司法作用,保护青山绿水、旅游资源,为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政法力量。”姚锋说。
解决问题 查短板找不足
“党的政策太好了,为了我们两个老人,连累你们跑了两回,谢谢你们!”“主要考虑您二老身体不方便,我们亲自上门更便利。”这是发生在岑巩县客楼镇丰坝村上土黄组里的一幕。
原来,岑巩县居民袁某在银行提取母亲的遗产过程中,因办理的程序涉及袁某的外公外婆,但两名老人身体欠佳,年事已高,特打电话向岑巩县公证处求助。公证处第一时间受理了上述申请,并通过电话及微信方式答疑解惑,协助当事人收集资料,并提供上门服务,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走访组在认真“查漏洞、补短板”,真刀真枪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一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仅力求走稳走实访到位,还要快速回应百姓诉求,做到‘马上就办’和‘件件有回音’,以大走访提升政法干警形象。”黔东南州司法局政治(警务)部主任吴永宏说。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