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为了让孩子长高,一些家长让孩子注射性抑制针和生长激素,一年花费十多万。眼下,家长的“身高焦虑”愈演愈烈,医院的生长发育门诊人满为患,甚至一些身高发育正常的孩子也加入到打生长激素的队伍中。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有话要说。
相比于身高,身心健康更重要
本报评论员高路:前段时间,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最新研究显示:1985年到2019年间,中国19岁男性平均身高增幅世界第一,增加近8厘米,达到175.7厘米;19岁女性平均身高增幅排世界第三,增加近6厘米,达到163.5厘米。
这三十多年也是我们生活水平、营养水平大幅提升的三十年。在这个方面,大家的起点是差不多的,所以,对孩子的未来身高不妨乐观一点,从数据显示的进步趋势来看,大概率会超出预期。
但是,另外一些数据就比较让人揪心了,比如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去年10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就披露,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近视率跟课作负担有关也跟电子产品侵入生活,孩子的生活方式比较单调有关。很多孩子小学阶段还会结伴在小区里打闹嬉戏,到了初中高中反而更多的宅在家里。可见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培养健康的体魄上。戴眼镜的孩子能不能少一些,大众体育活动能不能更普及一点?“双减”通过降低课作负担将孩子解放出来,还给孩子的这些时间能不能多用在成绩以外的事情上?
相比于在身高问题上的锱铢必较,投入过分的热情,中国家长在培养良好的体魄、生活习惯、自主独立意识上要粗放得多,这是本末倒置了。
担心孩子长不高
家长焦虑可以理解
本报评论员陈江:报道说,只为能让孩子长高,家长们太疯狂了。这种疯狂,在我看来,比之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成绩焦虑……有一些更能让人理解的原因。
都说现在是“看脸”的时代,一个人的颜值很重要。但要知道,借助医学美容,脸可以换,皱纹可以除,然而身高这个东西,是“过时不候”的,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再也无法改变。
家长们之所以焦虑,更关键的因素在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身高在现代社会都非常重要。在生长阶段,身高影响儿童心理健康;长大成人后,在求职和择偶方面的影响更大。一些外交、公安、军事、空乘甚至师范类专业,对身高都有一定的要求。恋爱和婚姻,有时候个人身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女性,对男生的身高也有近乎偏执的“标准”。
虽然都说“个人魅力”比身高更重要,但个子高更有权威感,给人的印象更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身高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理解家长的“身高焦虑”。
注射生长激素要慎重
不能成为创收手段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注射性抑制针、增高针等生长激素虽然可以解决有适应症孩子的身高问题,而如果是非必要、非病理性使用的话,则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等各种健康风险。所以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诊疗标准和流程,医生需进行一系列严谨的检测项目后方可进行处方。
新华社曾发布了一篇题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的文章,指出,如今打生长激素出现了滥用的苗头,给孩子打性抑制针、“增高针”、滥用生长激素成为一些民营医院、私人诊所的创收手段。他们用不规范的手段引诱家长给孩子打生长激素。
同为生物制品,疫苗和血液制品也曾经历了野蛮生长阶段,在经营混乱、重大安全事件频发后,引起各方的关注,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双双被纳入《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作为家长,注射生长激素要慎重,一定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经过正规的检查流程后才能做决定。 【编辑: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