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春磨砺正当时:致敬“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2022-05-11 10:04 光明日报   田博群  阅读:325 

  青春磨砺正当时

  ——致敬“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深情寄语,犹在耳畔。近日,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展示当代基层高校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重任的青春力量。

  扎根基层 筑梦边疆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无数大学生立志扎根基层、决战脱贫攻坚,用新时代青年的梦想和担当,绘就无悔青春的美丽画卷。

  2008年,刚毕业的吴书香响应国家号召,到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镇官立堡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刚到村里时,吴书香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了很多建议,但村民却不以为然。对没有农村工作生活经历的她来说,“融入”不仅仅是熟悉农村工作方法和生活习俗,更重要的是理解乡亲们的所思所想。于是,她决定“先做村民,再做村官”。做村民,她和农民一起下田、一起插秧;做村官,她立志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

  2012年,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在吴书香的倡导下,一辆辆农机开进了官立堡村。与农机一起“开进村”的还有新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官立堡村把增收的视角从土地转向经营,成立了物业公司,发展电商和农贸大集。同时,官立堡村建立了合作社,推动生产标准化,积极打造“苏家屯”大米品牌。12年时间,她用务实创新实现了“做一名村官、富一方百姓”的夙愿,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青春就是要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992年出生的山东姑娘崔久秀,从小受家乡红色革命精神的熏陶,牢记爷爷“做对祖国有用的人”的教诲。2014年,她大学一毕业,便义无反顾进疆,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一名南疆基层干部、一名新时代支边青年。

  7年多来,崔久秀一直在基层坚守。她为下岗职工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各族孩子办起了“红领巾小课堂”,为老年人办起了“幸福养老苑”,在和基层群众朝夕相处中,她拥有了愿意送她出嫁、给她准备嫁妆的维吾尔族“妈妈”,有了让山东父母放心的“新疆爸爸”,一群又一群的少数民族孩子称呼她为“书记阿恰”。

  不到30岁的崔久秀,如今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党委副书记,成了一名基层“老干部”。她把新疆当家乡,把老乡当家人,像一粒胡杨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南疆大地上。

  坚守一线 攻坚前沿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80后和90后年轻人工作起来经常嫌脏怕累、挑肥拣瘦。但是谁能想到,研究生毕业的姑娘家,会选择去鸡窝牛棚里工作。

  2010年,赵剑从山西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就做出了这样选择。她来到太原市尖草坪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到养殖户家里给畜禽采血。每到春、秋季,赵剑在养殖场一待就是半个月,刺鼻的气味让她好几天身上都是牲口的粪便味。朋友聚会她不敢去,回到家,还会遭到孩子嫌弃。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让赵剑印象深刻。尽管动物防疫部门有应急预案,但现实情况异常严峻。那次疫情处置就像一场战斗,赵剑以专家组成员身份,第一时间到达疫点,对病死猪进行剖解、组织采样,对疫点、疫区进行环境采样……疫情处置共持续45天,到解封那一天,她才松了一口气。

  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感染人畜共患病等风险,赵剑十年如一日,从不退缩。在这10年中,不断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她总说:“不后悔,我学了7年的专业,如果轻易放弃了那才后悔。”

  和赵剑一样选择在专业一线坚守的,还有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工艺员陈玮。作为90后的他,一毕业就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从事数控编程与工艺编制的高级技师、工程师。

  航空整流罩类零件是飞机发动机进气口温度传感器上的重要结构件,但此类零件为异形薄壁件,装夹定位困难,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且零件合格率较低。陈玮根据夹具设计知识不断试验调整,改善加工方式,将加工工序由6道缩减至1道,零件一次加工合格率由43%提高到100%。零件精度及加工稳定性显著提高,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得到了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性能也得到了加强。

  身为复合型人才,陈玮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获得专利8项,完成技术攻关30多项,并带动多人成为技术能手。从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到数控机床加工操作,陈玮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成为机械加工工艺及数控铣加工操作方面的佼佼者,在为企业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为国防军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

  真情付出 不负人民

  从小在城市长大,名牌大学毕业后去海外留学,当年的秦倩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如今她会成为村里大娘们口中的“闺女”,会认上一个13岁的干女儿,会被一个脑瘫患儿喊“妈妈”。

  2016年,秦倩从共青团河南省委来到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党支部任第一书记。几年间,她引导农民发展百农园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带动100户352人脱贫致富。在她的带领下,孙庄村从无集体收入、无村庄规划、无基础设施的“三无”省级贫困村,变成了河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她真正把村子当成了自己家,把村民当成了家人。秦倩多方联系,把脑瘫儿童小俊豪送到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免费治疗,使他的病情得以缓解。每次去看俊豪,秦倩都给他洗脸洗手喂饭。有一天,平时不会说话、智商只有一岁的小俊豪,突然喊了一声“妈妈”,秦倩又惊又喜,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对于一个未婚女孩,这一声“妈妈”是何等的信任和珍贵。正是这种付出和真心,换来了父老乡亲对她的真情,大娘们都亲切地叫她“闺女”。

  80后的秦倩是乡亲们眼里的“闺女书记”,90后的杨晓帅则成了留守孩子们眼里的“姐姐老师”。

  2013年大学毕业后,杨晓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的特岗教师,并自愿到当时全县条件较差的太平庄中心学校任教。

  “刚来的时候,学校条件特别艰苦,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抬,等着泥沙沉底了才能用,买菜得步行半个多小时到最近的供销社。”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冲淡杨晓帅的工作热情。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她一人担负起两个年级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当地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地打工,小孩大多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杨晓帅不仅是老师,也是家长。

  授课、聊天、辅导作业、帮他们给在外打工的爸妈打电话……每天近距离的陪伴,让孩子们和她格外亲近,大家都喜欢这个姐姐一样的老师。有一次,杨晓帅不慎摔伤,在宿舍养伤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都来陪她。到了周末,好几个学生的奶奶把饭菜送到她的宿舍。

  8年多来,杨晓帅扎根乡村教育,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成长。这个90后女孩,已将自己青春岁月的美好,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

  (本报记者 邱玥) 【编辑:田博群】

50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