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200多年的清代客家民居建筑,邓家围屋值得挖掘的东西太多,也留给我们许多疑问。上一篇我们梳理了这座宏伟建筑的建设过程,基本解决了“邓家围屋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建造它的主人其人如何,有怎样的价值取向、性格品行、文化情趣,古人早已烟消云散, 要寻找答案,还是要回到这座历经风雨的围屋里。
重视家风家教的儒商世家
以经商兴盛,在科举功名上建树寥寥,你以为邓氏家族就是满身铜臭味,钱多没文化的土豪?事实并非如此。
证据一:重视教育,耕读传家的理念植入血脉。
“承前福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邓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对于后代的培育不遗余力。邓家围屋的最后一进名为龙厅,共两层,而当年邓家祖辈将龙厅的一层就设为私塾,邓家子弟就在这里读书识字学文化,望子成龙,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这种传统的的教育方式,是客家人教育兴家观的体现,也反映了邓家围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个教育中心。
私塾所在地
为了激励后代读书,邓家围屋第一代主人邓纯雅不仅亲自抓,还带头示范。在37岁的年纪,和长子邓成章几乎同时拿到了国学生的文凭。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围屋建设中,前厅建了两堵高高的官墙,意思是后代子孙努力读书,他日高中时敲掉迎接衣锦还乡;在木雕纹饰中加入《书院读书图》、《进城赶考图》等主题图,如此种种既是对后辈子弟的期望,也是对后辈子弟的督促激励。有这样的重教家风,邓氏后代虽没有出大官,但是子孙知书达礼,出了不少秀才。
对儿子是望子成龙,邓氏家族对女子的培养,体现在婚嫁问题上,不追求家世显赫,讲究书香门第的门当户对,侧面反映出对文化教育的尊重。
书院读书图
证据二:三块牌匾展现优良家风
邓家围屋有三块重要的牌匾,不同面向传达出邓氏家族家风家教的内涵。
邓纯雅公祠和爱敬匾
第一块是“邓纯雅公祠”,悬挂在进入围屋后所见的槽门之上。邓家围屋建成后,为纪念死去的父亲, 邓锦彪三兄弟在槽门上当地悬挂 “邓纯雅公祠”匾,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已经大富大贵的邓氏三兄弟对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父亲感铭于心,是为“孝”。第二块是挂于中厅的“三立堂”,寓意三兄弟继承父志,事业有成 、卓立天下,另一种说法是“三立”是家训,意为“立德,立志,立本”。第三块是挂在后厅祭堂的“爱敬”匾,袁州府的一名官员有感于邓氏家族手足间兄友弟恭、夫妻间一夫一妻白首不离、重视教育以诗书课儿孙的良好家风家教,提炼为“爱敬”二字。清白传家、艰苦创业、互敬互爱,严格的家风家教为家族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注入了动力。
审美和文化底蕴相融合的细节控
去过邓家围屋的游客,大多对围屋内随处可见的精美木雕印象深刻。与中国绝大多数古建筑一样,邓家围屋木雕精美繁多,门、窗都是花格,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题材丰富。邓家围屋大到布局构造,小到门窗雕刻的花纹雕饰,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和气息,弥漫着祈盼和谐幸福的吉祥文化的氛围。
邓家围屋建筑形制富含文化意义。邓家围屋占地4300多平米,共五进,按照中轴线布局,建筑物有严格的对称性,也是客家人谨记中原遗风,遵循礼制,维护氏族家风严谨、等级分明的愿望。整体外形像一个乌龟形防御堡垒,寓意金汤永固、长寿不老。
“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国古民居传承下来的形式意义相统一的原则在邓家围屋中同样表现的很明显。为方便读者欣赏与理解,图说的方式领略这些精雕细刻的独具匠心和文化内涵。
门簪
槽门共有三间,这三间门的木质门楣上共有七颗门簪,门簪的簪柱表面雕有蝙蝠纹, 簪托则雕有草龙拱福寿纹 。其具体图样是两个身体呈 “S”形波浪般前行的草龙张口相对,草龙面前各有一只展翼的蝙蝠 ,蝙蝠中间有一个变形的寿字 。
前厅中间二颗门簪的簪托雕有回纹 ,两边的两个门簪的簪托雕有万字 (卍 )纹 ,, 其中的回纹由古代陶器的青铜器上的雷纹演变而来, 它象征着生活的雨水,农民有一个收获好年头。万字 (卍 )纹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绵延不绝,这两种纹饰皆被称作 “富贵不到头 ”,表现了邓氏子孙对富裕、太平生活、家族发达兴旺的祈求。
花格门、花格窗
前厅中厅后厅的门,用的是采光通风较好的槅扇门,俗称花格门,门的下半部分是实心门板,上半部分则是镂空的槅扇,冬季糊上窗纸防风保温,夏季揭开窗纸通风降温。
双龙、、凤凰
尤以前厅、中厅、后厅三进主体建筑的门窗雕刻最为精美,选取的题材多为民间象征吉庆美好寓意的动物、植物、神话传说,且每一扇花样纹饰皆不重样,中厅花格门上统一雕刻飞龙形象,彰显大气;后厅则是凤凰,以凤凰的雌雄同飞,相和而鸣,表达了邓氏子孙对婚姻美满、祥和如意的永恒追求。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八仙法器,倒挂的蝴蝶、写意的蝙蝠,谐音“到福”、“接福”。蝙蝠的纹样反复出现,在前厅左右堆成、方座圆形的透气花窗中,雕刻着四只写意的蝙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被视为吉祥物, 是祥瑞的象征。
蝴、蝠同福
花窗
主题图
分宜古城
花格门的腰花板正处在视线平视的角度,因此雕刻最细致 。这里有反映分宜及周边景观的《分宜万年桥 》、《分宜古城东门图 》、《浮桥图 》、《宜春台》;有反映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渔樵耕织图;有反映文人学子寒窗苦读 、科场拼搏的 《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还有反映邓家大屋的主人祈求天下太平 、吉祥幸福的《鸟禽花树图》、《梅鹿图 》等等。在小小一块腰花板上浓缩进诸多题材元素,是非常不容易的,做到有人物有房有屋有树,而且是立体雕刻,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
01
02
03
耕作、打渔、船运
这些花纹雕饰无不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工艺,包含邓氏家族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传达出围屋主人审美趋向和文化品味,这些小的细节作品构成了围屋价值的重要部分。
地道的老分宜
清朝的分宜古城长啥模样,袁河船运是怎样的胜景,分宜人民如何生产生活,细心的游客若有心,来邓家围屋走一遭,都能找到答案,让人不得不感叹作为客家人的邓氏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完全融入了分宜的风俗文化,俨然已把分宜当作故乡,成为地道的老分宜了。
万年桥全景
花格门上 《万年桥》、《分宜古城东门图》、《浮桥图 》清晰可见,古分宜的魅力风采呼之欲出;《耕牧图 》、《夏布纺织图 》《捕鱼图 》《船运图 》《挑夫图 》《树下读书图》《进城赶考图》,渔樵耕读,应有尽有,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分宜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20世纪初分宜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古县城浮桥
分宜是中国夏布之乡,在邓家围屋也有印证。除了《夏布纺织图 》,支撑大屋大厅的堂及中厅中间的房梁、木柱和枋板,都用当地自产分宜夏布缠绕包裹、粘黏,并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油漆工艺制作而成。在国内民居建筑中非常少见用这种夏布来装饰梁、柱、枋板的做法。这也是邓家围屋特有的工艺手法。
夏布装饰木柱、夏布纺织图
来源:湖泽镇
编辑: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