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4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本轮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无论在方舱救治阳性感染者,还是在医院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白衣战士”们在不同的战场默默守护着民众健康。
在普陀区连亮路方舱接受治疗的70岁阿婆突发癫痫,全身抽搐、倒地不起,情况十分危急。记者28日获悉,经过上海德济医院方舱救援队的医护人员及时救治,最终阿婆转危为安。据悉,来自上海德济医院的叶可柯医生如同往常一样在方舱值班,突然听到三楼护士闫璐呼叫:“叶医生,有个病人跌倒了,神志不清,赶紧来抢救!”
叶可柯发现,阿婆牙关紧闭,口唇青紫,口腔不断地分泌出大量唾液,这是癫痫发作的症状。叶医生立即将她的头和身体侧向一边,让口腔分泌物流出,此时护士辛聪及方舱志愿者纷纷赶过来帮忙了。阿婆意识模糊、两只手抓住医护的防护服开始撕扯。这样十几分钟后,阿婆自行醒来,暂时脱离了危险。之后,老人大小便失禁,在场的德济医院医护们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没想到一个半小时过后,阿婆再次发生癫痫、呕吐,经过救治,叶可柯马上联系了医院和阿婆的家属,迅速将阿婆转院治疗。一直等到阿婆被专车接走,上海德济医院医护人员才转身离开。叶可柯在接受采访时说:“看到阿婆被抢救过来,转危为安的一刻,我觉得即使被感染了,也不后悔,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据悉,本月1日,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接到上海市普陀区卫健委紧急命令,率先迅速组建了上海市的社会医疗方舱救援队。4月7日,第二批方舱救援队火速驰援。这2批队伍共计29人,最早第一批救援队员已在方舱医院连续奋战近一个月。据悉,在连亮路方舱医院,平均每1个德济医院的医护人员要照顾150~200个阳性感染者。截至目前,连亮路方舱医院先后共收治患者1900人,目前已有1200治愈出舱。
疫情防控以来,民众就医受阻,如何保证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不耽误,是医疗机构努力的方向。记者28日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获悉,该院调集全院资源,按照疫情防控期间伤病、危症诊治实际情况,科学编组,力量配置达到平时1.3倍;多学科核心团队全时值守,15分钟响应到位。目前,上海长征医院急诊急救高峰时接诊量已超出疫情前水平;抢救室日均收治患者人数是疫情前的2倍。
据悉,有很多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窗正好赶上疫情封控。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长征医院肛肠外科已经为近50位手术窗口期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来自上海的施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患者。长征医院肛肠外科组织多学科联合门诊会诊后,认为患者是典型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接受肠癌全盆脏器切除是她唯一的生存机会。否则,其预期生存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并且很快会因全身衰竭失去最后的手术机会。4月上旬,在麻醉科何星颖教授的保驾护航下,肛肠外科主任张剑、阮灿平教授联合泌尿外科主任任善成,奋战8个小时,为患者成功手术。目前,患者已经能正常活动。
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过去一周,医院新生儿科、普外科连续收治5名急需手术的新生儿,其中4名为低出生体重。他们的平均体重还不到4斤。其中体重最轻的方方(化名)出生时仅有800克,是一名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仅一个小时的他有严重的窒息问题,同时患有肛门闭锁,由于情况十分危重。另外一个小宝宝佳佳(化名)出生时仅有1700克。
儿童医院普外科常务副主任徐伟珏对记者表示,疫情防控期内,由于医务人员部分被封控在家、部分进行外出采核酸、部分驻扎定点医院,出现人手紧缺;同时核酸显示异常的患儿也会增加手术的准备流程、时间和难度,对于医疗团队是非常大的考验。尽管如此,普外科仍保持着一周十余例手术的状态。高效、专业的医疗团队,为“早到的天使”披荆斩棘。(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