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26日电 题:民间外交人士看中美握手50年:“世界需要合作”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他的中国之行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
50年前,一位年仅12岁的上海小学生参与了美国代表团的接待工作。他就是当年中福会少年宫外宾接待小组成员,后来曾担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的桂永浩。
26日下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举办了一场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联谊活动,桂永浩分享了这段50年前的往事。
“当时少年宫有许多兴趣小组,当尼克松总统夫人走到合唱组的面前,同学们唱了一首美国民谣《草堆里的火鸡》。她听到后,眼圈都红了。”对这一幕,桂永浩特别难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桂永浩回首50年前的接待经历,“这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作为访问学者,桂永浩曾赴美工作生活三年半。回国后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期间,桂永浩推动医院与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建立了“姊妹医院”关系。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曾先后接待10批、70余位美国同行访华。如今,桂永浩担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分管民间外交工作。
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Brantley Turner跟随因公出差的父母,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我父母那时的经历和感受,也许和赴美留学的中国人有着某些相通之处。”Brantley Turner说。
“我有很多人生大事,是在中国完成的。”在上海,Brantley Turner遇到了另一半成了家,如今她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两个孩子出生在上海。
Brantley Turner在中国已经生活20多年。现在,她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美合作高中——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的美方校长。
联合办学并非易事,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体系的差异……桩桩件件都需要协商合作。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为学校带去了严峻挑战。但就在那个春节假期,学校的外籍教师选择提前回到中国,确保假期后学校能够正常开学。
做出这样选择,“一方面是为了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使命。”Brantley Turner说:“We can agree to disagree(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一起去做需要我们完成事情。”
“在半个世纪前,到对方国家去上大学、普通人在对方国家长久居住……这对于中美双方都是难以想象的。”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Jeffery Lehman如是说。
就在不久前,Jeffery Lehman刚获得上海荣誉市民称号。过去10多年,Jeffery Lehman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上海,他为中美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付出大量心血。
在Jeffery Lehman看来,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是符合1972年《上海公报》内容和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公报》改善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它改善了科学研究、造福了全人类。”
分歧和摩擦在所难免,“合作总是比不合作困难,”Brantley Turner认为:“但我们必须学会合作,因为世界需要合作。”(完)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