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新华社发
从中美融冰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中国,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在其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上海公报”,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回首来路,中美双方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双方都坚持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中美相互打交道并不是为了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更不是为了把对方打倒,而是为了寻求并扩大共同利益。着眼未来,中美应从融冰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稳健前行。
1972年2月21日。图为尼克松总统抵达北京首都机场后,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新华社稿
中美两个大国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存在分歧很正常,这是50年前双方就认识到的现实。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美方一些政客逆潮流而动,以冷战零和思维看待中美关系,单方面挑起事端,导致两国关系遭遇严重困难。渲染意识形态对立,显然背弃了发展中美关系的初衷。只有超越分歧、寻求中美共同利益交汇点,才能顺应历史大势和国际社会普遍期待。
50年光阴流转,中美各自发展都历经沧桑巨变。中美要继续走好和平共处之路,就应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中国的目标都不是要取代谁、威胁谁,而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一些美方政客渲染对华竞争遏制、鼓吹“脱钩”敌对,不过是霸权“焦虑症”作祟,这不仅无助于解决美国自身面临的问题,还会伤及中美及世界各国人民利益。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很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眼下,人类地球村面临多重危机挑战,亟待包括中美在内的各国携手应对。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稳定肩负着重要责任。“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理应展现大国担当,加强合作,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困难考验,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史为鉴,中美关系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