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就像一幅壮美的冰雪画卷。在各代表团健儿逐冰追雪的竞技场外,还有一群群人在默默奉献,在冬奥舞台上绽放青春。他们,有的是开幕式服装设计师,有的是花滑赛场的补冰员,有的是沟通中外技术官员的翻译官……今天我们聚焦三名“90后”的江西青年,共享他们别样精彩的冬奥故事。
——编 者
他的设计概念性强极有张力
——记开幕式服装设计师陈鹏
2月20日晚,冬奥会闭幕式进行中,陈鹏发了一条朋友圈,为闭幕式总服装设计师点赞。而他在开幕式倒计时《立春》举杆员服装与破土春芽、倔强劲草融为一体的画面,也再次在大屏幕上炸裂,成为北京冬奥会难以忘怀的经典。
“是景德镇的艺术氛围和海外留学经历,给了我文化的底蕴和先锋大胆的创意理念,以及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陈鹏谦逊地说着,不疾不徐,温文尔雅。
开幕式《立春》表演。 江西日报记者李征 摄
今年30岁的他,去年从全国海选的50名设计师中脱颖而出,担纲开幕式四个表演节目以及旗手的服装设计与制作。除立春的工装外,还有五环下的未来冰球服、《致敬人民》的红色轮滑服、各代表队的青绿旗手服以及活泼中国风的白色小鸽子套装。
“第一次看开幕式联排的《立春》欢迎表演,我激动得哭了,真的是被张艺谋导演的创意惊讶到了。”设计感并不强的干净利落工装,穿在举杆员身上,居然与“春芽”水乳交融,在多媒体的特效中,营造出春水滋长、大地萌动、草长莺飞、生命勃发的诗意与灵动。“这套最不起眼的服装,却成了最高级最有张力的呈现,这是团队力量所成就的。我想,是因为我的设计融入了节目设置的空灵浪漫基调,才有了张导的一眼看中,‘对,就它了!’”他侃侃而谈,淡定平和中夹杂着些许的兴奋。服装、舞美、场景、植物,在《立春》里,人们看到了舞台艺术的最具象表达,美轮美奂,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其实,这套服装并不简单。竹绿的软缎面料,保温的夹层,辅以肩垫。挺括、干练的连体服,既硬朗阳刚又便于活动。它的难点,在于染色。有谁知道?这几十种绿色的渐变,竟是他无数次熬夜蹲守染房的成果。在鸟巢的LED屏幕下,身穿样衣的演员,俨然就是从泥土里才刚钻出的嫩芽。
除夕夜,陈鹏与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陈鹏供图)
最紧张的设计,莫过于红色轮滑服。这套原本去年7月就确定了的服装,因为中途启用机器人表演而搁置,而入冬后的低温却导致技术层面无法实施,不得不再换回真人,服装方案还要做新的拓展。只有3天时间,简直要逼疯了!那天,他去了表演现场。看到地坪上的中国结元素在频繁地滚动,他灵机一动,“就用中国结!”于是,24名身着红色速滑服的轮滑队员,在冰晶翻涌的跑道上破冰勇进,依肌肉而生的白色流线和胸前硕大的白色中国结,撞击着观众的视线。“服装也是导演创意的一部分,必须去呼应,才会有回响。”他坦言。
《致敬人民》轮滑表演。(陈鹏供图)
在设计师团队,年纪最小的他被贴上了鬼灵精怪、聪明绝顶的标签。每每被表扬,他都会淡淡地回复:“是我运气比较好,踩坑比较准啦!”而这“运气”,是他看完了近20年各国的奥运节目,研究了张艺谋导演的所有纪录片和电影的所思所得。他知道总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他懂得国际眼光和艺术、科技的探索方向。
开幕式上,那几名站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后面的旗手笑容,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同样赏心悦目的,还有他们的短款青绿山水羽绒服。这跳动着书法韵律的“千里江山图”,这“道法自然”的清新淡雅,也是张艺谋导演一锤定音的。
开幕式上的“小鸽子”。(陈鹏供图)
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真是没想到,大方阵的和平鸽表演居然给了服装多个特写镜头。特写中的“福”“和平”字样,迷路掉队又归队的小鸽子场景,都让人感慨感动。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第二个表演节目往往是主办国展示创意的重要环节。《冰雪五环——未来冰球队》担负了科技奥运的重任。晶莹剔透的冰雕五环下,体形壮硕的六名球员,风驰电掣般在冰面追逐击打,激情迸发,活力四射,一道道炫目的光影如外星来客在冰面穿梭。
这就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概念性服装设计。这套昂贵的冰球服,用了建模与3D打印技术,用了渲染动画;在透明的光栅材料中藏了灯带、电池……因而,平面上透视了景深,静止中泛起了律动,恍若冰琉璃在闪烁。“其他服装可能是融合在节目里,在传统中添加了科技的元素,而冰球服与装备,展示的是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陈鹏的语气里,满满的小骄傲。很多国际媒体主动报道:中国在设计领域有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他们不仅有旗袍唐装,还给世界贡献了创意的、科技的、低碳的、环保的、炫酷的服装。“国际服装界认为,我们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贡献。这些来自专业最高层面的肯定,让我非常自豪!”
让他自豪的,还有生他养他的家乡。“我自豪来自瓷都景德镇。从小就在如何做创意、如何把握工艺、如何选择色彩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景德镇是国际化的,它把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全球视野都糅合在一起。”他的语速慢下来,情感在荡漾。
未来冰球表演。(陈鹏供图)
“我庆幸,从小接受了扎实的美术教育,大学时又坚定了对服装设计的业余兴趣,以及后来涉猎话剧、影视表演和摄影艺术,并且常常去滑冰滑雪。”他笑着,表示自己说得有点多了。
十年前,他怀揣着伦敦时装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从北京飞回景德镇,劝父母对他的选择给予支持。十年后立春的翌日,他从北京飞回景德镇,航班上,他听到乘客们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破防的评价,还有对他设计服装的不吝赞美。
2月23日,这名身高一米八二、形象帅酷的景德镇“90后”设计师,又率领青春的团队亮相在巴黎时装周。
为技术官员的交流搭建桥梁
冬奥会上有名优秀口译志愿者来自南昌
在2月20日闭幕式上,6名志愿者代表站到了鸟巢体育场的中央。聚光灯下,志愿“蓝”是那么耀眼、那么温暖。
志愿者陈炫宇在工作之余学习冬奥知识。江西日报记者李征 摄
本届冬奥会,超过1.8万名志愿者为赛会服务。每一名志愿者,都是这个冬天温暖的雪花,他们把自己的志愿化成一道冬日的光,凝聚成温暖世界的力量。
闭幕致辞中,巴赫说了三次汉语,最后一次是献给志愿者的:“志愿者,谢谢你们!”
“给志愿者致辞环节,我们都很感动。冬奥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在志愿者宿舍,大家围在电视机前观看闭幕式直播,南昌姑娘陈炫宇的眼里噙满泪花。
2月17日,记者来到张家口赛区的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运动场馆一片银装素裹,洁白的赛道随山势蜿蜒起伏,赛道前方的靶场静伏地面,一动一静掩映于白雪之中,美不胜收。运动员们在“亦动亦静”的赛场中,正展开激烈的雪上角逐。
每场比赛能顺利进行,与赛前国内外技术官员进行的技术探讨交流会密不可分。会场上,一名身着蓝色志愿者服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中英文切换自如,为技术官员们的交流搭建了一座通畅的桥梁。她就是陈炫宇,翻译志愿者,24岁。
“技术会议主要是技术官员对场馆布置、准备工作等多方面内容的交流,比如靶场的位置,靶纸的更换,赛道上V板如何摆放等等。”陈炫宇熟练地向记者介绍,国际技术官员发表个人建议后,她要立即用汉语向国内技术官员转述。她能这般得心应手,源于个人超强的实力:河北师范大学英语口译专业研二学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一等奖……
没想到,初来冬奥赛场工作,第一场技术会议她就“翻车了”。尽管赛前接受了专业培训,但会议中还是遇到不曾接触的比赛专用词。此外,这里的口译没有准备时间,甚至连做笔记、找笔纸的时间都没有。首场翻译,令她手忙脚乱。
不过,她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没事时,她就跟着主管老师熟悉场馆、学习冬季两项运动以及场馆的专业名词和知识,还把整个场馆的运行流程烂熟于心。“熟悉了背景知识后再去翻译,就轻松多了,甚至能推断出国际技术官员将要表达什么内容。”陈炫宇从容自信地说。
逐渐适应了口译工作后,她又把自己的口译“段位”提升了一档。“有时候,他们说一段话要五六分钟,我就会在脑中先提炼出这段话的主旨,再试着把话中提到的故事、比喻等一些支撑主旨的句子简略地表达出来。”对个人记忆力、反应力、理解力及应变力方面的考验,她总结出了个人心得。“国际技术官员常常给我们加油鼓劲,大家也越来越自信,我在工作时声音会特别洪亮。有次一名官员在会场微笑着指着我对大家说‘She is not afraid’(她一点都不害怕),在场的人都乐了。”
冬奥志愿者陈炫宇来自南昌。 江西日报记者李征 摄
“为什么不怕?”“艺高人胆大啊!因为我很确定国际技术官员在讲什么,清楚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我才敢大声翻译。”受国际技术官员语气激昂“励志”式演讲的影响,陈炫宇翻译成汉语时,语气也有模有样,这让国际技术官员对她偏爱有加。
国际技术官员每天都要去赛场巡查,随行翻译首选就是陈炫宇。大家看中她的,不仅是英语翻译能力,法语、日语也难不倒她。“穿着滑雪服、羽绒服,裤子又是里外三层地巡查、爬山,我觉得自己都变壮实了。”她哈哈大笑,“作为口语专业学生,能与国外官员多交流,这机会太难得了!”
谈起闭幕式上6名志愿者代表,陈炫宇十分骄傲。“其中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张鸿博,她特别热心体贴。一次,她看到一名观赛的外宾衣着单薄,就主动将自己准备的暖贴递了过去。大家相视一笑,温暖超越了国界。”
雪花飞起,从指尖,从窗外,从冰墩墩不舍的眼神中,一张张志愿者真诚的笑脸在呈现……
他在最美冰面当补冰员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2月20日,北京冬奥会收官日,花滑表演赛全部结束。在表演的最后,羽生结弦再现标志性亲吻冰面的动作,他以冰上的最后一吻告别北京冬奥会。本届冬奥会上,首都体育馆作为热门赛事场馆,承办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比赛,羽生结弦称赞这里有“最美的冰”。
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花样滑冰是冬奥会比赛中一个极具观赏性的项目,给人以唯美、浪漫的享受。而在场边的樊康,却无暇欣赏比赛的精彩,他的眼睛如猎鹰一般,紧紧盯着选手跳跃、旋转、滑行后刀刃在冰面上留下的每一个小坑、每一道划痕,并印记在脑中。每两组比赛后,他便和小伙伴们踩着冰鞋,一手提雪桶、一手握小铲,迅速滑入冰面进行补冰。樊康手中雪桶里,三分之二是雪,三分之一是水。根据事先场边的观察,樊康很快找到需要修补的冰面。他单膝跪冰,先用雪将坑补平,再浇水,最后用小铲将多余的雪刮开。仅仅几分钟,补冰工作快速完成,他们又飞快离场。
“致敬自己工作的28个日夜,因热爱而努力,因奋斗而幸福,一切都值得!”2月19日晚,樊康分享了这条朋友圈,配发了一张与双人滑冠军隋文静、韩聪在冰面的合影。这名来自南昌的24岁小伙是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大四的学生,专业是该校大跨界跨项选材项目的冰上舞蹈,之前,他学的是拉丁舞。他拍过冰舞微电影,当过河北冰雪运动会开幕式的领舞演员。“服务冬奥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大学最清晰的一个目标!”北京冬奥会中,他以补冰员的身份为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项目提供志愿服务。
补冰员,是唯一可以像运动员一样穿着冰鞋在赛场滑行的志愿者。他们配合修冰车,将冰面修补平整,保障参赛选手的正常发挥。在比赛局间的几分钟内,要将1800平方米冰面上的坑全部处理好,对补冰员要求很高。每次比赛后,冰场都会产生80至100个小坑,找坑,是关键。要在上冰的一刻,准确找到全部的冰坑。在现场灯光的照射下,白色的场地很可能让冰坑隐形,大大增加了找坑的难度。严格培训后,樊康的手上功夫越来越熟练。因善于观察,对运动员的跳跃轨迹和路线也较熟悉,他总能快速找到小坑,填补的小坑也常常比别人多一些。
志愿者樊康。江西日报记者李征 摄
近一个月以来,樊康每天凌晨4时起床,顶着星光乘坐闭环交通班车前往场馆,工作到深夜是常事。弯腰找坑,屈膝跪冰填平冰面,补冰工作不轻松。“这段时间学到的东西特别多,比赛局间隙留给我们的时间精确到秒,工作好紧张,生怕有遗漏的冰坑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但看着花样滑冰选手在冰面顺畅地滑行,我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樊康会心一笑,“我特别珍惜与热爱的冰雪事业共同成长的机会。”
樊康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不仅感受到各国(地区)不同风格花滑比赛的表现形式、风格舞蹈,对自己的技术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他坚信,冬奥会经历的一切,都将为他今后的冰舞训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北京冬奥会圆满画上句号,樊康的愿景也刚刚开始。“就要毕业了,将来我肯定要从事冰上教学、冰上舞蹈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