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县分宜镇芦塘村颐养之家的老人正在开心用餐。 江拓华摄
江拓华 本报记者 胡光华 邹宇波
“共同富裕是最大的民生,潜力在高质量发展,方向在高品质生活,最终要以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去年9月,新余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主要工作目标是打造全国民生城市知名地。
从探索实践到总结经验,再到制定全市战略性目标,新余昔日播撒的民生种子,如今已结下累累硕果,颐养之家、城乡供水一体化、小荷工程、晓康诊所等成为新余民生工作的响亮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生工作的亮点。
探路——聚焦“一老一小”,做响民生品牌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在这里安享晚年。”1月18日中午,分宜县分宜镇芦塘村颐养之家老人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用餐,77岁的周桂英老人对现在的生活赞不绝口。
2019年,周桂英和老伴搬进了村里吃住一体的颐养之家,十几平方米的住房内,床具、衣柜等一应俱全,还有独立卫生间。“颐养之家现有‘入家’老人26名,每人每月交费200元,就能在这里吃住。”芦塘村党总支书记芦军平告诉记者。
老有所乐,幼有所育。在分宜县第六中学,寄宿学生的最大变化是:早餐多了一盒免费牛奶,晚餐多了一份免费荤菜,而且宿舍每天供应热水,洗衣机也配备齐全。学校总务处主任夏侯秋生介绍,全校2614名农村寄宿学生,都享受到“小荷工程”的实惠,学校以此为契机,推行食堂“明厨亮灶”行动,让学生吃得卫生、营养和安全。
近年来,新余市聚焦“一老一小”,坚持人民至上,将百姓冷暖放在心间,全面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养老模式,在城乡建成736个颐养之家,惠及老人1万余人,此项做法入选国务院2020年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和2019中国改革十大年度优秀案例。在义务教育制学校推行“小荷工程”“水花行动”,开展膳食改善行动和普及游泳技能,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取得了学生开心、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良好效果。“小荷工程”入选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提升——坚持系统谋划,创建民生体系
走进新余市逸夫小学校园,只见教室宽敞明亮,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和家长惊喜地发现,原先的大班额经过“瘦身”,过去拥挤的教室如今敞亮多了。喜人变化的背后,是新余市近年来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2018年以来,新余市投入20多亿元,推进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项目38个,增加中小学学位3万多个,全市中小学校超大班额和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同时,新增公办幼儿园57所,有效破解了“上公办园难、上民办园贵”问题。
民生事业怎么做?新余市认为,既要抓好一件件具体的事,又要以科学的制度体系来推动和保障。新余立足区域特点,总结历年民生实践经验,将民生事业放到一个“大盘子”里统筹谋划、系统实施、协同推进。通过认真调研、征求各方意见,出台《新余市完善民生体系若干措施》,形成37项民生工作推进机制,民生项目涵盖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等方面,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抓好项目落实,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
民生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大提升了新余市民生服务水平,持续擦亮民生品牌。去年7月,《新余市颐养之家条例》正式实施,使颐养之家的运行纳入法治轨道;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让40多万农民喝上与城市同网、同价、同质的自来水;建成长达57公里的环城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定位——强化项目引领,建设民生名城
小城市有大情怀。新余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民生情怀,提出打造全国民生城市知名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城市的战略目标。
“围绕全国民生城市知名地目标定位,我们统筹民生领域的资产、资金,借助市场手段化解民生难题,利用小钱办大事,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城市建设,将民生事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新余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新余将民生城市建设项目化、条目化,制定“1+4+7”系列方案,并就重点事项制定进度表,其中包含民生重点事项100多项,按时间进度逐步推进,一项项落实,并明确完成时间节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余市委成立民生办,机构设在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全市民生工作,组织协调、考核评价全市民生项目,持续抓好民生政策实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民生项目推进。
“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全面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明确了构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八大体系,梳理了今年重点民生再提升项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真切的幸福体验。”新余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说。
来源 | 江西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