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育其学生的话。归结起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立下高远志向,奋勇争先,才能取得成功。在我省把“作示范、勇争先”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当下,这句话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意义。
长期以来,江西人被称为“老表”,这个亲切的称呼里有老实、朴实、诚实的成分,但也有囿于大山一角、乐于一方水土、故步自封的意思。毋庸讳言,影响江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不够解放、理念比较滞后、志气底气不足。一提到“作示范、勇争先”,就有人心里犯起了嘀咕,有的不愿干,他们的眼睛习惯于向内,自己与自己比,小富即安、小进即满、安于现状;有的不敢干,凡事只求过得去、差不多就行了,“枪打出头鸟”、中庸保守的心态让他们过于求稳;有的不会干,江西经济总量目前居中部地区第五,差距和短板已经摆在这,但思路和办法却不多,信心不足、怯于担当,于是在困难面前畏惧了,在随波逐流中“躺平”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作示范、勇争先”总目标的确立,立足大局、把握大势、观照现实,是江西发展最明确、最全面、最精准的定位。从基础条件看,江西潜能无限。我们拥有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四面逢源”交通发达等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背景下,区位便利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潜力、优良生态带来的绿色发展潜力,都可以通过进一步努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发展态势看,江西进位赶超。我们经济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GDP继2011年跨越万亿元之后,仅用了6年时间,在2017年首次实现2万亿元的重大突破,2020年GDP在全国排位由2015年的第18位前进到第15位。
江西人的血液里从来不缺敢为人先的基因,江西人的实践中素有拼搏争先的传统。无论是涌现出“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人才辈出的人文盛况,还是曾经称雄中华工商界数百年的江右商帮;无论是我们党在这里创造了许多党史上“第一次”的文韬武略,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生产出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柴油轮式拖拉机、第一枚海防导弹……勤劳务实的江西人敢于放飞梦想,敢于打响第一枪。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加速演进,江西在VR、LED产业等领域的先发优势、“国字号”战略平台产生的集成效应、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高端开发利用等等,都为江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十四五”对江西来说,非常关键。我们没有理由瞻前顾后,没有理由信心不足,更没有理由错失良机。
当然,这个“示范”和“先”谁都想当,但真的做到,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把目标定得更高一些。比如,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要放宽视野,勇于跟兄弟省会城市、沿江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比,树立起一流的坐标系,把工作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发展大格局中去审视和谋划。把举措定得更硬一些。比如,我们提出打造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第一等省份,“凡是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都要做到”,但如果还是冷水泡茶慢慢来,“换汤不换药”,那结果必然是“涛声依旧”。把理念定得更新一些。比如,我们的现状决定了发展必须是高质量、跨越式的,大家都在往前冲,只有发展得比别人更好更快,才能实现争先进位,慢走一步,就会差之千里,所以干就要干得最好、做就要做到极致。
“作示范、勇争先”是目标,更是一种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姿态。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肯定不行,畏缩不前、坐等靠要更加不行。我们只有进一步增强志气和自信,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畏艰辛、攻坚克难的劲头,大胆想、勇敢闯、善于拼,才能在夹缝中闯出一片新天地,才能把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名片擦得更加闪亮。(郑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