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学术论文也是中国故事"人文学院

2020-11-02 17:20 ​ 光明日报    阅读:3923 

《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5年。

(本文转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宣传”微信公众号。采写:王宇;视频提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视频编辑:徐谭)

9月7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暑期人文讲堂”在蒙民伟人文楼四层多功能厅举行。《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主编董山峰校友为大家带来以“学术论文与中国故事”为题的演讲,和现场师生一道,从中国故事的视角观察学术论文和学术研究。本次讲座在线上与线下同时举行,讲座由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曲莎莎主持,线上线下二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现场

讲座开始,董山峰校友开宗明义,提出:写学术论文也是在讲中国故事。一方面,国际学界可以通过学术论文了解中国国内各学科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学术论文在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在展现中国学人的治学方法、思维特点和学术作风等。

董山峰校友

董山峰校友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深入解析,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意规避四个误区:

一、只有故事没有中国的误区。这个误区在许多新闻报道中常见,作者往往只注重报道典型个人或典型集体自身,却忽视了典型与所处“中国环境”的互动,没有挖掘出故事背后的中国特征和中国元素,因而写出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缺少立体感、全面性和感染力。董山峰校友说,“中国故事”要把故事放入中国环境中,让人们在感受故事中感知中国。

线下会场的师生认真聆听讲座

二、只有中国没有故事的误区。部分作者把中国故事想象得过于“高大上”,在写作时或是停留于简单复制文件,或是一味追求宏大叙事,没有深入各行各业去寻找令人难忘的故事,没有针对读者心理需求把中央文件中蕴藏的大量鲜活故事挖掘出来,因而不能为人喜闻乐见。董山峰校友认为,只要是与中国相联系的事情都是中国故事,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每一件涉及中国的小事,经过深入的挖掘,都可能成为打动世界、感动心灵的中国故事。当前之所以好的中国故事看似不多,其实是我们缺乏发现中国故事的眼力和挖掘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概念满满而缺少实践的误区。当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总能深刻体会到:经典理论作品的诞生都源于实践的迫切需要。理论应当时刻注意针对现实问题,服务实践,指导实践,而不能本末倒置地为理论而理论。有不少理论文章之所以概念满满而缺少实践针对性,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缺少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浪费了“故事”,使得大量“故事”未被人们了解;另一方面是理论宣传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太少,“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功薄弱,找不到有说服力的“故事”,不善于把理论与实践中大量的“故事”建立联系,因而导致理论与群众的脱节。

现场同学认真记录

四、理念平平叙事也平平的误区。有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未必马上就能讲出好故事。董山峰校友说,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热爱,需要观察,需要创新,需要高度的政治意识、思想见识和专业才识,因而需要“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积累和突破。随着从上到下和各行各业都来主动讲好中国故事,都善于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推动新进展、创造新局面,中国故事一定会越来越多,也一定会在多的基础上越来越好。

围绕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如何取得快速突破,董山峰校友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做到“目中有人”;二是注意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是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体制机制建设。

讲座结束后,董山峰校友就“学术研究与社会大众的脱节”、“如何加强中国故事影响力”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线上会场师生与主讲人交流

观后感

董山峰校友说:“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平庸的讲述不仅讲不好中国故事,还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每个人都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叙述者,所以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少数人或者组织的事,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讲好自己熟悉的中国故事,都有责任义务发掘和传播中国故事。

媒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承担着中枢的作用,要加强媒体自身讲好中国故事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出自身特殊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要注意发挥自身掌握信息多而权威的优势,在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和互动中听取各界对工作的意见和对故事的反馈,从而让提高工作水平和讲故事本领相辅相成。而作为学生,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就是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在撰写学术论文时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在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中也要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一举一动都代表国家。注重自我修养,提高学术水平,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

——李婷玉

主讲人回答现场同学提问

董山峰老师今天的讲座以“中国故事”为核心,分享了他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心得体会。他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应当避免走向两个极端,即过分强调宏大叙事和只聚焦事件个体。前者忽略了组成故事的主体是每一个群众个体,而后者则将个体视为事件的唯一要素。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我们要充分认识过去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写方式的局限性,也绝不能忽视任何事件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刘涛

主讲嘉宾与现场部分师生合影

董老师围绕着“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向我们讲授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误区及三种方法。通过这场讲座,我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与国家形象和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相连,不仅仅是政府机构与新闻工作者所要面对的任务,也是各行各业都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术研究要有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要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气度与大国风范。我们要把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与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王宇

3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