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银川7月25日电 题:外国专家行走间看中国变化:巧能致富 更成就绿水青山
中新网记者 李佩珊
“宁夏的乡村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第一次走进中国乡村的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日本籍工程师平林雄树感慨道,“原以为这里已经没有了年轻人,没想到他们回来把旧乡村建造成了世外桃源。”
近日,由宁夏科技厅(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在宁外国专家休假考察活动吸引了来自乌克兰、加拿大、日本、吉尔吉斯斯坦等8个国家的13名外籍专家参与。他们先后来到中卫市沙坡头区和固原市隆德县、泾源县,参观中科院沙波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冶家村,深入感受宁夏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风光。
外国专家在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留影纪念。 李佩珊 摄平林雄树在中国工作的两年间几乎都在城市中生活,从未近距离走进中国乡村的他在出发前便对行程中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山脚下的冶家村颇有兴致。“在中国生活的便利程度超乎我的想象,但我对农村的发展变化更感兴趣。听说泾源县是中国政府认定的国家级贫困县,原以为这里的基础设施会很落后,没想到和城市一样便利,手机就能购物。这里的环境更有旅游景点的别致与乡村恬静之美。”
此次的外国专家休假考察活动中,主办方特意将行程中的一餐安排在了冶家村最大的农家乐巧媳妇庄园中。走进农户家中品尝粗粮、野菜、土鸡肉,却成为外国专家印象最深的一餐。
走进冶家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被青山绿水环绕。正值六盘山下最美的季节,每家每户绽放的鲜花、结满桃李的果树散发着清香,彩色的外墙和用轮胎等废旧品制成的休闲椅凳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背景。
外国专家在冶家村品尝农家乐美味。 李佩珊 摄这个位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龙潭”景区核心区的冶家村,过去以种植冬小麦、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村庄是泾源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自2005年直通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旅游公路开通后,冶家村在宁夏最早发展乡村旅游,从此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巧媳妇庄园为例,该农家乐年均纯收入达到30万元(人民币,下同),带动的周边10余户农户的年均收入也超过了8万元。
“这里的美景和沙坡头的草方格、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一样,凝结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宁夏智慧宫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摩洛哥籍专家宁宝云表示,来到六盘山,才知道宁夏的南部这么美。“以前听闻这里缺水少雨、十年九旱,可现在的降水量已超过了600毫米,是宁夏的‘小江南’。而且这个‘小江南’是这里的人用双手一棵树一棵树种出来的,了不起。”
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外,穿上红军服的外国专家与中国小孩合影留念。 李佩珊 摄正如宁宝云所言,过去的固原“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恶劣的生态环境也让外界对西海固望而生畏。而今,固原地区通过多年的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构筑起了绿色生态屏障,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超过90%。在环境变美的同时,夏观梯田百花盛开、秋食农家五谷飘香的生态凉爽之美也吸引着各地的游客。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大自然的天然馈赠越来越多,森林覆盖率高了,降雨量多了,绿色‘福利’也在不断延续。”北方民族大学加拿大籍教授杨国平说,“宁夏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这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得来的成果,也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治理并取得成效的缩影。作为一名微生物学的研究人员,我愿意通过研究,提升微生物固碳的效果,为中国的环境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巴合与自己的中国老公和混血女儿对着记者的镜头分享此行感受。 李佩珊 摄在每一个参观点,外国专家不停拍照,行走间也在一直发出感慨。
“中国的发展与变化的确让世界惊叹。”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吉尔吉斯斯坦籍俄语外教巴合说,“在中国工作的十年间,我亲眼见证了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也目睹了我的每一个从农村家庭走出的学生如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那么坚忍不拔?其实心中有很多疑惑,当参观完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后,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离不开,中国人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
外国专家在黄河上感受羊皮筏子。 李佩珊 摄如今的巴合,成为了中国的儿媳妇,有了可爱的混血宝宝。她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和俄语,成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友好使者。(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