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县作协举行“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和写作——以周文、彭文斌为例”阅读会

©原创 2021-11-10 11:05 分宜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1344 

11月7日上午,县作家协会在文艺之家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和写作——以周文、彭文斌为例”的阅读会。

周文是我县原县委书记,现为江西省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辛勤笔耕,散文《枫叶红来菊花儿黄》获得第六届“井冈山文学奖”,最新岀版的散文集《河远近,水深浅》收入了他发表在《百花洲》《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等报刊上的55篇散文。书一出版即获如潮好评,5月份登上“百道好书榜”,被列入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二季度影响力书单”和“国庆好读书:‘十一’假期特别推荐书单”。

彭文斌是分宜籍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铁路文学奖”(第七届、第八届)获得者,报告文学《辙印》、《穿越严寒,寻找春天》分别获得第七届、第八届“井冈山文学奖”,著有《纯粹风景》《惊尘疏影》《城市游泳》《沿铁路散步》《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储蓄阳光》《岁月之刀原来如此锋利》《赣地妖娆》等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绽放》。

作协主席彭晓斌指出,周文原在分宜工作,彭文斌则是分宜本土人,都是离我们非常近的作家。他们把根深深扎进赣地,创作了许多好作品,成就斐然,当然也留下了明显的分宜痕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大家。举行这次阅读会,就是希望以他们的创作精神和文学成就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增强大家的文学营养,促进分宜文学的发展。

与会人员围绕周文的散文集《河远近,水深浅》和彭文斌的散文集《赣地妖娆》,以阅读、讨论、朗诵等多种形式对其中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和欣赏,并结合他们的文章,比较了自己作品的不足,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今后的创作打算。大家既围绕主题谈读书、写作,又交流创作经验,畅所欲言,整场阅读会气氛轻松、热烈、活泼。

与会人员发言

县作家协会主席  彭晓斌

阅读和写作是极为个人化的事情,按常理来说,并不需要拿到公众化的场合来谈论。之所以郑重其事地以作协的名义来举行这样一次活动,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分宜文学的现状和我们的写作状态。

对此,我在《看钤山红遍》这本作品选里曾有阐述:一是作品的种类不广,写散文的占据大半江山,写小说、新诗的寥寥无几,后继缺乏冲击力;二是作品的深度、艺术性尚待加强、提高,真正能够代表分宜文学成就的作品,或者说分宜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目前还没有出现。;三是写作随性的多,能有强烈的、自觉的文本文体意识,或是自我加压、孜孜于追求作品艺术成就的太少;四是“老人”居多,“新人”偏少,能够担起未来分宜文学繁荣重任的新人尚未冒岀。

个人认为,分宜文学要有新的气象和发展,必须要对这几点有克服。举行这次阅读会,就是期望在与会人员和看到阅读会报道的人的心里,播下一粒种子,吸收他们的营养,假以时日,开花结果,让我们的分宜文学以不同于现在的面目岀现。

二是周文、彭文斌的文学创作具有典范性,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启发。

周文文学创作起步晚,但起点高,成就大,多篇散文可以称得上精品,是“井冈山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散文集《河远近,水深浅》,里面有许多篇章,写得元气满满,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记得刚接到这本散文集,我的惊讶不次于惊喜,一个从政几十年的领导,拿起笔来居然可以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实在岀人意料。周文的散文,格高境阔,刚健老到,语言活泼自然,构思水到渠成,文章写得有生气,有气度,有气势,耐得品,耐得读,完全可以拿来当写作的范文。他以短短的几年,便取得远远超过我们十年二十年文学创作的成绩,这其中固然有他的天分,但我更认为,是勤奋使然,是勤思使然,是认真使然。

彭文斌著有《纯粹风景》《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赣地妖娆》等多本散文集,另有散文集《江右故园》被列为2016年“江西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散文集《清风万里》入选2017年“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选题。两度获得“井冈山文学奖”。今年写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集《绽放》获得较大反响。相较于周文,彭文斌的文学创作可以追溯到学生时期,他16岁发表处女作,是篇小小说,但谁也没想到,他后来最拿手的体裁会是散文,并且越写越多,越来越有影响,这本《赣地妖娆》,就是他近几年来的创作成果。这些散文,都是他利用业余、休息的时间创作的,量大,文美,用“精致”来形容也不过分。熟悉彭文斌的人,都知道他人勤笔快,甚至誉他为作家里的劳模。可见,他今天取得的文学成就,离不开坚持,离不开勤奋,离不开认真。

这次阅读会,为什么要以他们二人为例?我认为他们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成就非常具有典范性,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可以给我们以动力,可以给我们以示范。平常我们的写作,总是以“忙”、“不得空”之类的理由为借口,少写、不写,惰性太多,而阅读也多以名著、名作为主,但那些大家离我们太远,也显得陌生,而周文、彭文斌则不同,他们一个原先在分宜工作,一个则是分宜本土人,都离我们非常近。他们把根深深扎进赣地,埋首创作,成就斐然,他们的作品里当然也留下了明显的分宜痕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大家,而阅读他们的作品,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亲切感。举行这次阅读会,就是希望以他们的创作精神和文学成就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增强大家的文学营养,促进分宜文学的发展。

对于周文的散文,我曾经写过一篇评论文章《让文章像大山那般挺拔》,和周文新书见面会的新闻一起在文联的万年桥微刊发过,有兴趣的文友可以找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现在,我饶舌几句,说说自己对彭文斌散文的几点感想。

1、行之所至,皆成文章。

彭文斌的散文创作,游记占据最大分量,年轻时候他利用在铁路上的优势,走了中国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则会写成文章。他的游记,不是像别人那样为写景而写景,为记游而记游,“景”只是他笔下的一个道具,目的是要抒发他内心的情感,或者以景道出他的思想观点。《赣地妖娆》里,有许多属于这样的篇章,写得唯美,写得细腻,如你到过该地,则会产生共鸣,如你未到过该地,则会随他的文字想象到该地深刻的美。在作者的笔下,每一座山、每一条水、每一棵植物、每一栋老屋,都可以成为描写或者倾诉的对象。这样接地气的文章,往往写到了读者的心里,给了不一样的感受,由不得人不心生欢喜。

2、立足赣鄱大地,写古道今。

这类文章,个人认为应该划归到文化大散文。彭文斌曾经受过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影响,但他的这种散文又不同于余秋雨,他的文化大散文立足于某个地域,深度挖掘它们的历史,把既往的人和事,以一支优美的笔一一展示到读者面前。他的《河口,无穷惊艳红尘里》《吴城,不尽木浪滚滚来》《临江,千年府城今安在》《棠阴,多少繁花烟雨中》《海口古村,无贪仍属旧溪渔》,让那些埋进烟尘或故纸的过往繁华和从前人事,活灵活现地得以还原。我们手上的这本《赣地妖娆》,里面写1927年的三篇,仍可找到他的文化大散文的特点和气势。读这样轻灵而不失厚重的文字,不但不枯燥,反生荡气回肠之感。

3、立足生活现实,写出人间的温暖。这个在他的报告文学里体现得最佳。他获得“井冈山文学奖”的两篇作品,都是报告文学。但他的报告文学并不长,又完全可以视为散文。他最新的报告文学集《绽放》,写的是14位牺牲在脱贫攻坚战线上的英雄,行文流畅,叙述生动,通过还原“英雄”的点滴往事,讲岀了平凡故事后的大感动。

4、彭文斌的散文,概括起来,我觉得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1)最突出的是“美”,语言美,语句美,文章美,诗性之美贯穿前后。(2)情与境交融,画面感强烈,凡入其眼的物、事、人,皆可入文,皆可为其所用。(3)关注细节,让一些微小的事物也能发光。(4)善于挖掘题材,从一个点或某个面掘进,不断发力,把已经掌握的素材最大可能地利用起来。(5)融古与今于一体。

县文联副主席  张玲云

今天来了17位文友参加阅读会,大家认真阅读了周文散文集《河远近,水深浅》和彭文斌散文集《赣地妖娆》部分篇章,并且结合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体验,分享感受和启发,获得鼓励与友谊,我们的“文艺之家”也真正发挥了引领、团结、凝聚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气氛热烈又融洽,甚感欣慰。

10月10日上午在县新华书店,我和在座的好多位文友参加了分宜县原县委书记周文的散文集《河远近,水深浅》作者与读者见面会,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发言,发言提纲在《万年桥》微刊上编发,故不再赘说。下面我主要谈谈我眼中的彭文斌老师。

彭文斌老师是彭晓斌主席的哥哥,是我们分宜本土人,居南昌。这样说来的感觉就是一位离我们很近的作家,非常亲切。翻阅彭老师的朋友圈,看到一位名家于2007年写的一段评:他是一名铁路作家,热爱铁路事业,为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工作之余,他带着无限的爱倾注于山水之间,一张地图、一支笔,不辞劳苦在山水间穿行,寻找心中的一方净土。(一一《独步山水的“剑客”》)我深以为然。

《赣地妖娆》是彭老师遍访江西的山山水水,走到一处写到一处,他把无比的热爱和饱满的情感倾注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深情地歌与吟,用形象、优美、灵动、智慧的文字,引领读者饱览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楼一阁,令人深受感染。记得2019年春季曾有幸陪同彭老师去双林镇采访手织夏布的场景、去枣木山公园缅怀先贤、去湖泽镇寻访凤凰山铁矿遗址,他每到一处都观察细致,与村民、老人们攀谈,用相机捕捉一个个瞬间,在我们稀松平常的地方灵感迸发,闪现一道道思想的光芒。他回去不久,就看到了他写这三处地方的散文,有征文赛中获奖的,有发表的,令我们不得不赞叹、佩服之至。

还有去年9月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我和新钢作者胡志军老师去参加省文联举办的纪念《星火》创刊70周年期刊发展研讨会,彭老师获悉第一时间邀请我们下了火车径直去他办公室坐坐。他的办公室人来人往,有下属不时进来请示工作安排,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他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我们不便久扰,他硬是安排人送我们到省文联。

我想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彭老师于繁忙的工作之余用脚步丈量一寸寸土地、笔耕不辍?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9本集子,有《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储蓄阳光》《惊尘疏影》《岁月之刀原来如此锋利》《沿着铁路散步》《城市游泳》《纯粹风景》《赣地妖娆》,还有今年刚出版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绽放》。他的创作成绩斐然,在全省文学界声望颇高,被尊称为“劳模”;他的为人正直诚恳、十分谦和,对故乡及故乡的人、事关心备至,真是我们分宜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

读我们可以触摸到气息的两位大家的作品,回到我们自身上,“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阅读与写作”?

谈谈自己,深感羞愧。自以为喜欢文字,也仅仅是在读师范的时候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经典名著,那时也是一知半解,以看故事情节为主。参加工作后就没有正儿八经地完整地读过一部长篇经典,近些年更是碎片化的文字填充了日常。在文联工作的这几年,征订了《人民文学》《广州文艺》《星火》等纯文学期刊,眼界才又跟着开阔了一些,知道文学文本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有时读一篇散文就像是读一篇短篇小说。每每读来赞叹之余不免有些消化不良,终究是读读写写、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常拿“人到中年,反正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作借口。

我们每个文学爱好者对文字的追求不一样,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把阅读与写作当作是一种精神愉悦,偶尔超凡脱俗给心灵一种慰藉,也未免不可。如果有志于像周文和彭文斌两位大家一样的,那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定当需要更加系统、精进、勤奋。写作固有“禀赋”一说,但后天的修炼没有人能够否认。

与诸位文友共勉。

致瑞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容芬

非常高兴能加入这么高雅的群体,我觉得阅读是幸福的,写作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和大家见面后,又会激发我的创作热情。手中拿着书,是坚守读书人的清高和内心的骄傲,我将坚持一手拿钱一手拿书。或许多年后,书给我的不逊于金钱。

县融媒体中心策划部主任  严伍

今天参加这次阅读会,非常幸运。读了周文、彭文斌的文章,我这个搞新闻的深有感触: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感情。因为工作原因,我写得少,要向在座的各位学习。我现在没有搞党建,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繁忙,时间相对有了一点,可以写写喜欢的文学作品。我的计划是写一部官场小说,素材已经搜集好了,正在构思。

分宜三中教师  习细苟

读书要养成习惯,我以前读得散,近期读了些本地作家的书,周文的书看了多篇,读完后,思维和见解都有提高。说到写,比如游记,我是非常有条件的,我到过很多的地方,包括西藏,而且不是开车,是骑自行车,知道不少的地方风俗。但是眼前有景,景后看不到别的有高度的东西,没有去写过。前不久,我的一篇小说得到出版社编辑的点拨:作品要紧跟时代,社会需要什么才写什么更容易上稿。我从中受到启发,以后的文章就往这条路上走。

单色传媒   赵华伟

我们做自媒体,对于乡村振兴这方面的素材接触比较多,比如凤阳有个女的种八月瓜,销路难,通过我们的抖音,结果销出去了不少;还有个种莲藕的,愁销路,我们给他做了抖音,一天就销出了八百斤,现在他一点也不担心莲藕会压在手上了,而且,他还成了府前菜市场的网红,大家都去他那里买。能够用微薄之力帮到他们,说实话,我们心里也很高兴。我们做的是视频,你们搞文学创作的,可以去采访他们,这里面有料可挖,写出来,和视频一起发,效果一定更好。

双林中学退休教师  彭长国

拜读彭文斌老师的作品后,震撼到了我,让我有一头野牛跑进菜园里的感觉,原来的那点自信都跑到爪哇国去了。当然“菜”也吃了一些。下面我就说一些比较幼稚的看法,请老师们斧正。

1、彭老师的文字真诚、独立、自信而摇曳多姿。如《竹筏轻过楠溪江》的语言就是真诚、独立、又摇曳多姿的,她有时像精灵吸引着我;有时又无比真诚如泣如诉又娓娓动听;有时又像一位一位厨师,在文字中能吃到山珍海味,也有寻常百姓的烟火味;有时又像一位摄影师,架构着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有时又像是一位心理师,不断挑动着大家的情绪,我随着作家或宁静,或激动,或静思,或远眺……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的情感,我的思想……

2、说到写作,我是门外汉,是小学生。我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里滥竽充数而已。我借用我看胡星弼老师的话:散文写作千人千样要不拘一格。散文又最能体现人的品格、才情和价值观……反正我用胡老师的话概括彭老师的文章:散文写作体现出一种“有我”之境,多以私人叙事视角切入,但却不宥于此,而是深耕乡土题材书写,向历史和社会的纵深处开掘,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内观人文精神世界;从世道人心的幽微处探究,参悟出富有哲理的内涵,进而得出人生真相,展示人间百味,给读者带来美和艺术的享受。

县委信访局干部  李芳

近日,有幸拜读了周文先生的《河远近,水深浅》和彭文斌先生的《赣地妖娆》,深有感触。细品,如一股清泉沁入心脾,荡涤出俗世的尘埃,令人有超凡脱俗之感。总体来看,两位作者的书都有这么几个共同之处:

1、标题都充满诗情画意。如周文先生的文章《踏浪梅江歌宁都》《悲泣与歌吟》《为美丽而行吟》《枫叶红来菊花儿黄》,又如彭文斌先生的文章《守着那朵雨云的龙虎山》《在石头部落化为一朵乡愁》《秋风有姿色》等等,每篇标题都能让人有读下去的渴望。

2、文字优美,如行云流水。如彭文斌先生的《树影摇蜀口》中的:植被不是一般的迷人。茶园飘着新芽的气息,如婴儿粉琢的脸,嫩,清,不惹一丝尘。又如周文先生的《犹忆当年星月光》里的:美和爱生生不息、常赏常新。很多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有扣人心弦的动容。

3、注入的都是真情实感。如周文先生的《为美丽而行吟》里的:生命有限度,本真不能变。人生有起落,责任不可忘。又如彭文斌先生的《楠木是乡愁》里的:我抚摸着已成为文物的楠木,它们构成祠堂的神经中枢,一直延伸至我的神经末梢。我忽然想歌唱,像一只鸟飞过石坑,飞过楠木织就的乡愁。若没有真情实感,定然写不出诸如此类的文字,那么灵动、丰满,令读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身边的作家,写的大部分是自己熟悉的景物,把平常之物,用情感连接,用文字记下,便能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文章。受先生文章的启发,我想,我应该这样做或许可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1、阅读书籍,积累词汇。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开卷有益,读书使人明智。有时候写作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慢慢在阅读中就可以成就自己的写作特点了。

2、用心交朋友,学会观察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多接触不同的人,就能多了解社会;多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观察别人的一言一行,就会学会发现身边的美,美感一出,美文亦应运而生。

3、学会创新,避免惯性思维。多看书,但不能一味模仿,否则就不能推陈出新,形成不了自己的特点。

4、多总结。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才能从一地鸡毛的生活发现真理,发现美,才能用心用情写成一篇篇美文。

文字的美,是让我们拥有活于俗世而超越俗尘的精神,多读书,才知道感受生活之美。

县劳贸公司退休干部  欧阳介生

周文书记的散文集《河远近,水深浅》,给我感悟最深的是那篇《桥》,写的是作者在分宜任县委书记时拆杨桥老桥建新桥的故事。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因社会快速发展,杨桥老桥已太窄太旧,影响行人来往和镇容村貌,特别汛期会阻水,妨碍泄洪,是镇村改造、交通建设、经济发展的瓶颈。镇里研究的意见是拆除老桥,另建一座现代化的新桥。但因为事先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到位,拆桥时发生了冲突,差点儿变成了事故。面对像是吃了火药一般的群众,周文书记没有退缩,不顾自身安危冲到最前面,站到吉普车上进行劝解,他说了这么一席话:“我在杨桥挂点好几年了,也算是半个杨桥人吧?乡里乡亲的,请给个面子,听我一回劝,先回去,都回去……当然啰,如果有人逞英雄充好汉,硬想打一架,硬要血染杨桥河,我身单力薄怕也拦不住,那就成全我做一回烈士吧,有吃了豹子胆的放马过来,先把我打翻,砍死,从我的尸体上踩过去!”他的推心置腹、大义凛然,把一场一触即发的械斗平息了下去。

这起干群矛盾纠纷的处理,可以体现出周文书记的责任感,哪怕是做一回烈士也在所不惜,敢于用生命去阻止一场一触即发的械斗,体现了一个领导干部的担当。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2020年的那场突发疫情,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某些部门、某些领导的不担当不作为、信口雌黄和荒唐,导致在疫情来临时缺乏应急能力,错过“黄金防疫期”让病毒向全国蔓延散播,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让无数生命死于非命,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许多不担当的官员都成为了历史的罪人。遭遇困难或危险不推诿,不逃避,勇敢面对,关键时刻、危险场面就能考验一个干部的担当和责任感。能力是担当的底气,勇于担当必须有真功夫、真本领。没有能力的担当,只会事与愿违,甚至酿成大错。勇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着眼大局的视野格局、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

做人做事必须要有担当,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更要有担当,要有社会责任感。正如周文在与分宜读者见面会上的发言中所说:“对书中存在的问题,我也要一一认领,能纠正的要纠正,当道歉的要道歉,该承担责任的要承担责任。”这就是一个领导的担当。敢负责敢担当,就是一个好领导,我认为,周文就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好领导!

《赣地妖娆》一书是分宜籍作家彭文斌的散文集。拿到新书,我习惯性地先浏览一下目录,欲从中挑选自己喜欢或夺人眼球的篇章先睹为快。突然,眼神聚焦盯上俩字:防里!——啊,我的家乡!文章的题目是《防里,以古樟作史记》,毫无疑问,这是一篇写我家乡的文章,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第151页。当读到第一段的“有古樟的村庄,便拥有了诗意的历史”,感觉这就是文章的点睛之句。

是的,我的家乡是个有古樟的村庄,因而,我的家乡也便拥有了诗意的历史。家乡那片古樟林的确有故事:自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开基起,就沿用一个古老习俗,村里每考中一个进士或一个举人,就种一棵樟树,建村一千多年,形成了一片古樟树林。这些樟树形态各异,巍峨参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它俨然是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成了家乡一张靓丽的名片。樟树与防里的子弟之间,或许有一种不可言传的默契和承诺,清廉自守,为民办事成为防里的家训。千年长河里,历朝历代防里为官者竟无一贪墨者。

一棵又一棵樟树,枝叶在半空衔接、握手,唐樟、宋樟、元樟、明樟、清樟团聚在村口,呵护着防里。防里的古樟林有四百多棵,都是经过市县林业部门普查登记存档了,并给每棵古樟都编号挂了牌,标记树龄及责任人。在《防里,以古樟作史记》里,作者把树龄巧妙地与朝代融合,这棵樟树是唐人种下的,那棵樟树是元人种下的,让人似乎产生穿越感……脑海里幻现出身着唐装宋服清衫之人荷锄施肥、植樟树幼苗的场景。

我曾经也写过一篇叫《家乡的千年古樟》的散文,但我只是以局限的眼光去看古樟、诵古樟、赞古樟,而没有升华古樟的内涵,挖掘古樟的文化精髓。而彭文斌则以史为鉴,以樟为史,把防里千年的历史通过古樟作为村的史记,与古樟“对话”,挖掘文化古村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走过黄子澄求学防里意山书院的身影,防里的骨节深深植进了其灵魂,最终上演了建文帝一朝悲壮的史剧。”接下来,也让作者想起了欧阳淑端,这位防里的女子与严嵩相濡以沫的情感被湮没于是是非非的历史公案里,有谁注意,在那个妻妾成群司空见惯的时代,严嵩竟然“从一而终”。更令人震撼的是,在严嵩把持大明朝政时,防里学子无人攀附富贵,谨守着先祖的告诫。樟树的清香,成为一种文字,记录着村庄(防里)的春夏秋冬。

千百年来,那片樟树林依旧屹立村头,像一本展开的书籍,每一片树叶都载满了文字……

防里的辉煌已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文字的解说。作为新时期的防里人,应该怎样去继承“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仕气与儒风,怎样去发扬光大?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写道:“樟树林绵延到了附近,那空中仿佛盛开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云朵。”绿色云朵纯属隐喻,因为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代表新生一代,我们希望这片“绿色”在不久的将来,会长成一棵棵一片片挺拔伟岸的樟树林……

分宜三中教师  钟爱婷

我觉得读完彭文斌老师的散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犹如秋日的一缕阳光,照在身上,温柔而不热烈,静悄悄地释放着能量,同时又能够透射出生命的颜色,引发人的深思。

当我还没有去看彭老师的散文集《赣地妖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公众号“创作平谭”当中对彭老师散文创作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彭文斌常常自谦道:我没有足够的才华,但我有足够的深情。”

我被他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在还没有拜读他的散文集之前,这句话已经让我对他引发了无限的遐想。我觉得能够讲出这样的一句话来,这该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和热情啊。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情感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情深,万物皆深。在他的文字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他对世间万物纯情的流露。其中流淌着对一朵花,一座山,一杯茶,一场清风的深情,彰显着对古人,对亲戚,对母亲,对友人的大爱。

他在《谁在汪胡歌唱》中写道:“大山将积蓄了一宿的雨水倾尽,尝试用磅礴的旋律唤醒我日渐僵化的思维。”他还在《溪霞怪石岭》中说:“我是一个容易对风景宽容和满足的人,不挑剔。有春风问候,便是人间芳菲。”他还在《隐在峡谷》中诉说:“不知道谁听清了谁,谁读懂了谁。花与山与我,正在进行一场没有挂碍的心灵交流。”他在《跟植物好好说话的地方》这篇散文当中说,自己的语言没有如此灼热,他只想静静地把自己变成一棵平凡的植物,坐在赣江的中游,言说着光阴的藤蔓,生命的经纬,活着的向度。

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彭老师是一个对生活爱得深沉的人。他从日常的小事入手,点点滴滴,却传达出生活的哲学。彭老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家。生活家是谁?“生活家是能够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新周刊》对生活家这样描述。

在拜读彭老师作品的时候,我的心底仿佛有一股清泉在慢慢流淌。它轻易能够浸润我内心的柔软,唤醒着我这颗沉睡着的心灵,让我感受着他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骄傲。这种感觉像腾雾般伸展,像大雾般蔓延,像潮水般汹涌。深情且细腻,温柔而强大。

“简单,而有充沛的爱;平常,而有深刻的心。”我觉得这句话用来描述彭老师的散文和生活,再恰当不过。虽然彭老师的散文我才只看了一小部分,但我已被深深打动。我挚爱这种生活的记录。万事万物皆有启发,皆有章法,皆有情义。

“记住此刻的静好,才是归处。”

“守着一份春光。比什么都富足。”

“我甚至觉得,我也愿意是一颗果实,惬意地晾晒在秋天的篁岭。”

这些句子也是从他的散文集中摘录出来的。

好好生活,皆如所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常葆温柔闲静之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持续深情的人。

县教体局党委委员  黄晓英

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阅读会,因为捧读周文、彭文斌两位大家的作品,其文字文学的魅力带来的惊艳,吸引我有幸和我所敬仰的分宜作协的各位文学坚守者、践行者、开拓者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翻开彭文斌作家的著作,立刻被他的才情感染,佳言美句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足迹所及皆为美篇。我谈谈对彭文斌作家作品的一些拙见:

其一文字之美。阅读即“悦读”,赏心悦目,如眼前荡开一片清幽之地,水草丰茂,清流绵长,景致唯美,心情恬淡,毛孔无一处不舒畅。如“柿子点亮了一座山,站在高处或低处,看人们怎样把一首诗歌挂上枝头。”“我便渴望用芬芳向莲花山表达热爱。爱此中山之寂,爱此中村之幽,爱此中云之纯,爱此中意之深。”等诗化的语言瞬息化寻常为美好的句子在彭文斌的篇章中俯拾即是。

其二作家善于用情入境。作家是一个情感细腻、饱满丰富的人,每驻足一处,他以一双深情的眼睛凝望,穿越这方水土的千年往事,和历史风云中的文人墨客、英豪名士相见,或旁观耳听,或抵足畅谈,与这山、这水、这人、这事融为一体,很有画面感。如《黎川古城让时光倒流》,作家张恨水、官员张联鈺出境的场景写得生动形象,历历在目。所以,同是我们去过的一个地方,我们的感触肤浅单薄,他却写得饱满丰厚。

其三作家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而歌。如《时光不会朽去》《大地上的史诗》《风雷犹在群山巅》《老屋里的红色记忆》《一座山和一个人》等挖掘红色热土,讴歌革命先烈,写起来荡气回肠,热血激荡。使作品紧跟时代步伐,富有时代气息。

县公路分局退休干部  胡燕明

今天到这里受益匪浅,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使我更加深了对周文、彭文斌老师作品的印象。我以前看书确实不多,拿我的作品和他们的来比较,有一种十万八千里的感觉,毛糙立现。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想在写作方面努把力,虽是晚霞,终有一点红。

县作协秘书长  滕美虹

因县作协的推荐,最近得到两本书:周文先生的《河远近,水深浅》和彭文斌先生的《赣地妖娆》。开始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翻翻,但文中滚珠溅玉般的文字越来越吸引我,没过多久,那新颖脱俗的标题,那巧思妙设的架构,那运用自如的写作方法就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是两本与江西人文、地理、环境、村史、民生、生态密切关联的散文集。一个逐赣江而上,于江畔捡拾浪花;一个以南昌为辐射,向赣鄱大地旋出涟漪。不管是浪花还是涟漪,朵朵惊艳丝丝深情。他们用灵动的双眼发现美,用缜密的心思架构美,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美!他们笔下的每一座山,每一处水,每一个村庄,每一棵树都是活的,我享受陶醉其间。读到精彩拍案时,抬起头来,总能看见他俩对我微笑着,目光闪着睿智与亲切!

在我眼里,与其说这是两本散文集,不如说是两本风格截然不同的两本散文诗集。周先生的文章虽以写景为主,但字里行间总关乎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民生与过去的对比,他总能挖掘出普通人无法能知的历史片段、野闻趣事,又善于引用古诗词来宣扬自己的文采,可见,作者是一个博学强记的饱学之士。他不是孤独的旅行者,游玩两不误令人羡慕:既有文人的脱俗清高,又离不开烟火的熏陶。

美中不足的是,逐篇读下去,相同的古诗词运用得多了,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不免索味。就好比一桌子菜,只有一种卤味。又好比一首七律,用了三四个成语,读后不知是欣赏诗呢还是学习成语。这只是我的个人体会,恕我直言!

彭先生的文章语言朴实,亲切,自然但又唯美。文字如行云流水,随手一拈就是一朵红莲。而他如莲上孤独的行吟者,不时敲打木鱼,从远山清寺中飘出罄音,使听的人由惊心转而平静,继而神圣。

他们是勤奋的笔耕者,令我敬佩!我更相信,因了这些锦绣文章,赣鄱大地的灵山秀水将走出江西,风靡国内,惊艳世界!

分宜镇退休干部  张桂秀

记得去年10月底的一天,袁建兵给我打电话说彭晓斌的哥哥彭文斌回分宜来参加“第七届分宜麻博会”,要我开车送他回彭家园看望他年迈的父母,我满口答应!这时我才真正见到、认识彭文斌本人。上午到了彭家园,下午我们一同去过丹江桥不远的钤阳湖观景台看晚霞。到达观景台,彭文斌老师即兴作诗,正如周文先生对他的评价:彭文斌的写作“犹如现榨的果汁,即榨即食……”就是读的书多,肚子里有料,随时都写得出好文章,使人佩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真诚、有孝心!

之前,我对他久闻大名,早知有个在南昌铁路局工作的分宜人写作很有名气,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了好多部散文,其中《一个叫彭家园的村庄》获得“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图书奖”,是我们分宜人的骄傲!

这本《赣地妖娆》共三辑。第一辑:赣山鄱水;第二辑:田园归梦;第三辑:时光地理。彭文斌倾尽休息时间,孜孜不倦地奔走于江西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对江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物典故、诗文地理、史志建筑等方方面面、边边角角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陆续创作出80万字的相关作品,为读者捧出了《赣地妖娆》等好作品。他口才好,文笔也好,这源于他骨子里透出的朴实、勤奋、诚恳、执着和责任心,他的文风也注定如他的人品一般——清风送爽,干净朗润,毫无矫揉造作。他的文字如泉涌一般,汪洋恣肆,色彩斑斓,读后给人酣畅淋漓之感。《赣地妖娆》中的第二辑《田园归梦》中有一篇《篁岭:用色彩说话》:“还是篁岭人更懂得如何跟秋天打交道。他们,选择了晒秋。画卷已经呈现于我的面前,等待我如何看图说话。灰瓦与白墙追逐峰巅的云和树,一直不肯舍弃登高的憧憬。竹木竿子伸出来,像家中慈祥的祖母探出瘦弱的手臂,它们成为晒秋的现场。黄玉米,红辣椒,柿子,油茶籽,南瓜片,与秋季有联姻关系的,几乎都可以登场,它们仿佛合力表演一场乡戏,用色彩说话。我看见丰收装点了山间庸常的生活。晒出所有的心情,晒出日子的温度。此时的篁岭,有着一场怎样浩大的农事盛典。一晒,便是明清岁月;一晒,便是乾坤朗朗。晒秋,让篁岭手握一把打开季节秘密大门的钥匙。”

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尽力呈现独到的发现和真切的体验,他在创作中踽踽独行,努力倾听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传达某种智慧。这种智慧是引领他进入主体智性阐释的主要路径,由此而完成了一篇篇寻觅和打造文化原乡之旅的散文随笔。他的散文给我留下的影响是:每一篇都是匠心之作,溢满深情地表达出对江西这一方山水的热爱。他出生在农村,他的写作充满了植物性,即自然之性下的一种真挚而热情、豁达而开阔的深刻印象,值得我好好学习!

让我慢慢地赏读他的佳作。

来源 | “分宜文艺”微信公众号

38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