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庐山恋》何以恋庐山

2023-08-25 09:18 当代江西    阅读:68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已然成为江西对外电影文化交流乃至于形象宣传的金色名片。

图源中国庐山发布

浪漫的七夕,多情的庐山。昨晚,星光熠熠、万众瞩目的第四届庐山国际电影周主题盛典如期上演,带给观众无限浪漫的遐想。

庐山宛若大地上升起的舞台,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已然成为江西对外电影文化交流乃至于形象宣传的金色名片。

2020年,在经典爱情故事片《庐山恋》首映40周年之际,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横空出世,到今年已是第四届。几年来的坚持与不断创新,秉承着国际视野的方向,逐步打造成山巅的爱情盛典,电影的高峰盛会。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从《白蛇传》《牛郎织女》《梁祝》《天仙配》到《庐山恋》,中国式的爱情经典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庐山恋》是现代爱情影像的经典叙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庐山恋》的爱情是一把打开时代之门的钥匙。

香港影人倪震总结过:“中国电影中一直存在着两条文化脉络,一条是西北风情,另一条是江南文化。”

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由毕必成编剧,黄祖模执导,张瑜、郭凯敏主演的风光爱情故事片《庐山恋》。作品突出电影风光化与风光片情节化,讲述侨居美国的前国军将领女儿周筠到庐山游览,偶遇高干子弟耿华,两人一见钟情,遂坠入爱河。

图源网络

动荡年代的结束,人们萌生出崭新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向着开放、交流转折,艺术作品也在时代的伟大更迭中显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

经历了长期思想禁锢、情感封闭的历史阶段,《庐山恋》突破禁区,打开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扉,尤其庐山山水的诗意情感与人间高尚的爱情彼此融汇,压抑的情感忽然放飞在青山绿水的语境里,影像审美通过生态现场与故事现场互动,携带着深刻的生态美学内蕴,山川、瀑布、溪流、花径……美景映现美好。

电影讲究画面,《庐山恋》摆出了一幅传统山水,照亮了心灵,诗意的气质弥漫在整个影片里,大自然美好景象烘托着《庐山恋》罗曼蒂克式的叙事空间,在生态纬度上突出自由、空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融汇其中,照耀着年轻人虔诚、纯粹的心灵,展现庐山独有的生态风貌和人文景观,将青涩的爱情、美丽的邂逅和蓬勃的朝气吸附在对美好生活憧憬的诗情画意里,映射出社会价值和情感的时代转变。

2018年《庐山恋》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这部寄托了整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爱情情怀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永远的传奇。

借助《庐山恋》在电影史上的标签性和里程碑意义,打造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品牌效应,这是江西文旅寻求突破的创新之举。本届电影周期间将举办著名音乐人、电影大师、演员以及艺术家、学者出席的庐山国际爱情电影高峰论坛,并展映20部经典爱情电影。

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的系列活动隐喻着活力、经典与生态,愈发成为世界看庐山的绿色窗口。

图源浔阳晚报

本届电影周在七夕节当晚开启主题盛典,从庐山的山水景象和名篇佳句中创新舞美设计,呈现多元、多层次的光影变幻,舞出山河气韵,展现文化自信。

电影创作、欣赏与生态审美息息相关,中国电影对地理语义呈现出策略性的构思,在电影叙事中搭建了独特的视觉效应和外部场景,生态精神代入到人格结构,在生态语境的美学视角下,生态与人生、文化构建出审美关系。

风光作为影像叙事的背景,对于推动剧情以及渲染中心语义起到特殊作用。比如《庐山恋》通过曼妙的生态画卷,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情绪变化和故事轨迹,也在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当时来讲耳目一新。“去庐山谈一场恋爱”深植在年轻人心底,影片中的“第一吻”定格为一代人的情感记忆,张瑜和郭凯敏青春靓丽和质朴无华的表演,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令人难忘的银幕情侣。

《庐山恋》的热映对于庐山形象推广是大获成功的。庐山的历史感与生态交融在影片里。庐山大好风光跟随影片情节,再现了古代高迈、美妙的诗意,庐山含蓄的云雾、挺拨的山势等生态景象中那场令人魂牵梦绕的爱情,成就了前往庐山络绎不绝的脚步。

电影是刻画社会记忆的符码。《庐山恋》是庐山影响最广泛的宣传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在旅游风景区长年上映的故事片,庐山以循环播放的形式将这部影片长久地留驻下来,成为电影文化的奇观。

庐山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文化遗产两大称号的名山,具有世界影响力。本届电影周强调与庐山山水文化的紧密结合,以“山”为创意核心,充分诠释出“庐山天下悠”的人文内涵,深入研讨江西旅游,助力庐山形象的全球推广。

图源视觉中国

山水意识是中国艺术史的一根神经,具有民族性的传统母题之一,揭示着一种生存态度和理性的精神信仰。庐山是山水精神的样板,绿色、金色、白色,庐山次第穿插调换着生活的颜色,伟岸的景象激发了历代艺术家的神思。

每一束水流都会触动灵感,艺术家接踵而来,以艺术语言注入,彼此召唤,提供了现场样态的影像式山水记忆和视野,建构出庐山生态精神的组图,诸多经典流传下来,如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鲍照的《望石门》、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等以及唐寅、石涛诸家关于庐山胜景的画作。

从哲学分支出来以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美学思维下,生态美学与文艺作品彼此成就。艺术家的审美活动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态的介入以及隐逸浪漫的栖居方式,师法自然,安放自己,温情以待,激发灵感,显现出人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和敬意,推门见山,开窗见绿的生态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真切向往。

一座庐山,半部中国文化史。诗书画等传统艺术的力量,不仅赋予了庐山意蕴深长的文化身份,还成就了其在中国生态文化体系中的标志性地位。艺术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特征在影像作品中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影像从自然、意境、和谐等方面表现审美特性,镜头中葱茏、奇崛、浩渺、奔放、变幻多姿等瑰丽的山水美学成为无限神往与敬畏的圣地,勾起对风景的醉心书写和文化记忆。

关于庐山的影像记录一直在持续。匡庐奇秀甲天下:“攀千仞削壁,临万丈深渊”,“奇”是险峻的山体;“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秀”正是庐山生态美学的集中表现。影像技术、审美激情交织着中国人古老的生态理想,镜头让我们重温文人墨客笔下的庐山,像是沿着平仄和韵脚,“飞云渡险脊,走雾隐幽潭”“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既是生态体念,根本上是中国人骨子里审美格调与生命哲学的追求。

《庐山恋》表达的生态语境就是传统山水诗画的继续,古典的生态美学的意境观贯穿影片。沿着山水、家国、情感的路线点燃庐山生态美学的无穷魅力,强化抒情化表达,引发了当时影坛的一种风潮,产生巨大回响。另外以庐山为场景的诸多影视片陆续播放,如央视纪录片《庐山》《庐山人文圣山》。凤凰卫视历史片《庐山风云》、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等。历史在云雾中沉浮,艺术家们在与一座山对话。

以电影文化为切入口,打造江西多姿多彩的生态文化展示平台。生态主义对庐山这座人文圣山的孕育和形成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庐山是一方大文化的乡土,高耸在长江与鄱阳湖的结口,处于特殊的地理,交通上承接南北,使之成为文化的汇合口,它赋有多重身份,是不可置疑的生态文化遗产。

图源视觉中国

山水精神扎根于民族文化、社会心理。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起到一个牵引的作用,江西山水是无尽的宝藏,影像可以从不同的空间角度,立体化地勾画江西地理的生态精神与人文气象,每个切面都带来深情的凝视,强调叙事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合以及视觉传达的想象力。      

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意识,渗透于诗歌、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诸多方面。从生态主义和多学科视角,包括电影载体在内,挖掘江西生态价值以及生态对诸多领域的影响,江西的生态记忆是从岁月深处的呼吸或是“诗意的栖居”的生态理想洇入我们的日常。

生态是文化的血液,保住生态就是保住了人、文化以及发展的关键。站在生态主义的制高点上,文学、电影等完成一个侧像的思考与叙述,也是生态精神守望和传承的态度。

中国生态文明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淋漓畅快的笔尖可以转化为影像书写,历史性、艺术性跟着充满张力的镜头和精妙的讲解完成一探究竟的旅程,这种诗意生态的惯性审美和意蕴增值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也体现了电影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图源新华社

诗意表达是传统生态美学的基本立场,不仅是文化观念和情感,更是主流的价值观和生命归宿。许多电影人顺应美学潮流,运用新的艺术手法、工具和现代思维方式激活把自然万物人格化的古典生态美学观念,满足了更广泛的观赏价值,体验包括人类在内的大自然万物一体的境界,获得浑然与物同体、以和为美的精神愉悦。

在江西这张生态文化的样图里,完成生态电影叙事与生命、历史、艺术隐秘或直接的互为浸染的关系,形成一种审美共振,打造更多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影像范本。以影为媒,透过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这扇窗,我们将向世界展示更好更丰富的江西。

5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