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征路上学党史·赣南记忆丨为什么这座纪念碑高19.34米?

2024-07-15 17:38 赣南红客户端    阅读:53 

沿着长征路学党史

在赣州红色文化中

感受中国革命不朽的精神

赣南记忆,属于你我的红色记忆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位于赣州市于都县

高19.34米

底座边长10.18米

象征着中共中央、中革军委、

红军总部、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

于1934年10月

在此集结渡河出发碑身为双帆船造型

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

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

分别以“集结”“出发”“奉献”为主题

周围的围栏上雕刻着

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出发的

八个主要渡口

碑座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一首诗

一首是叶剑英元帅

在1962年建军节前夕

为了缅怀当年赣南军区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而写的

红军抗日事长征,

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

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

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情景

后两句引用了

燕国人高渐离

在易水边击筑高歌

送别壮士荆轲的历史典故

字里行间

饱含着革命战友间的真挚情谊

再现了一幅真实感人的送别场面

另一首诗是解放后

第一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

在长征途中写就的《长征歌》里的

第一首

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

古陂新田打胜仗。

这首诗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

踏上漫漫征途的真实写照

当年,中央红军渡于都河时,河面宽有600多米,水深1-3米,河上没有桥,所以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依靠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倾其所有,大力支援红军。沿河的老百姓都把家中的渔船全部捐献出来,先后汇集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避免敌人飞机的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是在傍晚五点以后开始进行的。傍晚时分,有组织的群众就从四面八方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架设浮桥。红军渡河后,要在第二天凌晨六点以前把浮桥拆除,依次靠岸排开,傍晚五点以后又要重新架桥。

据统计,在于都县60华里的河段上共架设浮桥5座,先后架桥、拆桥15次。如今,在渡口边看到的就是复原的浮桥。由于架设浮桥还需要大量的板材,于都沿河两岸的人民都自觉地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材料捐献了出来。家家户户的门板、床板、店铺板,只要架桥用得上,就没有人会留下一块,有的老百姓甚至还把正在挂果的瓜棚都给拆了。当时有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在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材捐献之后,硬是把自己准备了多年的寿材送到了架桥工地。像曾大爷这样的于都老人还有很多。

长征渡口 贡水奔流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如帆而立

仿佛在默默述说着

90年前的那场远征

与它隔江相望的于都贡江新城

高楼林立 坦途相连

时光没有磨蚀人们的记忆

红军故事被广为传颂

长征精神被永远铭记

17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