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6日,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首站走进赣州于都。江西线采访调研团一行循着红色足迹,进一步深挖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供图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漫漫征途,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壮丽史诗。15日上午活动启动后,采访调研团成员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等地采访。
东门渡口 供图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长征渡口,情景剧《告别》吹响嘹亮军号,诉说着90年前中央红军集结出发的故事,军民依依惜别的场景和其中浓厚的情感让成员们潸然泪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的东门渡口不远处,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10岁小学生肖思美自信地讲解着红军长征历史故事。肖思美说,自己三年级就加入了小红星讲解团,通过做小小讲解员,学习了很多红军故事,也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据悉,小红星讲解团于2016年成立,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小红星讲解员们就会到红色景点,为游客义务讲解家乡的红色历史。目前馆内已经培养400多名小小讲解员。截至目前,于都县内的小红星讲解员有2200多名。
潭头村 供图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步入潭头村,柏油马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与绿树浓荫构成一派别致的田园风光。15日下午,采访调研团一行走进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
因缺少产业支撑,且基础设施薄弱,这个赣南老区的红军村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以前我家主要收入靠种地,日子过得很拮据。”村民孙观发回忆道。
沐浴政策的东风,潭头村实现蝶变。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村里致富产业之一。“村里以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旅游公司,每户出股金2000元,通过发展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红色研学等项目,世代耕种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
游客多了,孙观发便将家中空闲的房间重新装修,办起了民宿。“入股分红、民宿收入、儿子儿媳打工,去年家里年收入有22万多元。”孙观发高兴地说,现在的潭头村,人气成了发展的最大底气。
告别因红色乡村旅游过上好日子的孙观发,采访调研团一行见到了赣南革命老区唯一健在的红军遗孀段桂秀。
红军遗孀段桂秀(中) 供图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1932年,王金长参军入伍离开家乡,临行前对妻子段桂秀殷殷嘱托,“你要听妈妈的话,等我回来。”段桂秀痴等一生,只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当青丝已成白发,段桂秀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对丈夫的深情与对革命的信仰却从未改变。
虽已106岁高龄,但老太太依旧精神矍铄。面对前来看望的采访调研团,她反复表达感谢:“感谢共产党让我过得很幸福,感谢你们来看望我,祝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7月16日上午,采访调研团一行来到祁禄山镇金沙村,郁郁葱葱的山岭下,“红军长征小道”出现在眼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南下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之前,其中一支部队就是从这里秘密出发的。
红军长征小道 供图 于都县融媒体中心
“为了躲避敌机的侦察,中央红军只能昼伏夜行,小道全长19.34公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印迹……”赣州市文化旅游讲解员胡石介绍,“自从红军长征小道开发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去年接待量30多万人次。”
如何让深厚的红色文化发挥最大价值?于都县祁禄山镇将红色与文旅、研学有机结合,推出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精品线路,走出一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我们把红军长征小道沿途几个村串联成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发展,以及蜂蜜、油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祁禄山镇党委副书记谢锐介绍,该镇还计划采取“企业+合作社+村民”模式,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产业。
红色资源被激活,昔日“沉寂”的农村“苏醒”了。这条红军长征小道,已然成了当地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据悉,于都首站之后,江西线采访调研团一行将深入信丰县、会昌县、瑞金市等地,循着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弘扬信仰力量,领悟伟大长征精神。
今年8月下旬,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还将开展福建线采访调研,走进福建长汀、宁化等地开展实地探访。(文 钟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