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沧州11月7日电(记者 王天译)听说有人发现了二战时期“驼峰航线”上坠毁的美国军机残骸,他放下锄头,一纸机票就飞到了昆明。听说中俄边境有人售卖淘汰飞机部件,他收拾行囊,在黑河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凭借着这份对飞机的喜爱与执着,20多年里,他攒下了4万多个飞机部件,还收藏多架飞机,建立了中国首家民间航空博物馆。
他叫张长生,是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孟店乡张仁庄村村民。
7日上午,中新网记者来到位于盐山县的航空科普馆。在这里,除了各种航空仪表、黑匣子、机载雷达、整体发动机等飞机部件,还有多种飞机模型和有关航空知识的科普杂志。
图为张长生收藏的飞机。 刘广和 摄69岁的张长生既是这里的馆长,也是义务讲解员,为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航空科普知识。
张长生说,他年幼时就酷爱航空知识。1995年,他找到了一份拆解飞机的工作,往返于涿州、大连,拆解各式各样的飞机。
“这些飞机虽然被淘汰了,但很多部件还可以利用。”张长生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飞机拆解下来的轴承、电线、铝板等配件,经过加工,成了生产生活中的实用物品。
“飞机上的各种仪表,无法用到人们的生活中,销毁了又太可惜。”张长生说,出于对飞机的喜爱,他开始收集飞机部件,并逐渐为此着迷。
1997年,张长生在盐山县租了一块空地,运来几十架淘汰飞机。型号各异的飞机趴在田野间,引来村民们围观,热心的张长生一边拆解飞机,一边向村民们讲解。
随着飞机部件的不断增多,1998年,张长生将拆解下来的部分飞机部件和几十架淘汰飞机一同陈列起来,建立了中国首家民间航空博物馆。200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航空博物馆改成航空科普馆。
图为张长生收藏的飞机部件。 刘广和 摄“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喜爱,让我觉得自己做了件有意义的事。”张长生说,他对飞机的收藏也更加痴迷,2004年秋,听说有人找到一些“驼峰航线”上美军飞机的残骸,他顾不得秋种,连夜坐飞机赶到昆明,几番辗转,把这些部件背回了家。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由于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飞行条件极为恶劣,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在该航线损失飞机超600架。
此后几年,他又多次前往黑河,从当地购买俄罗斯淘汰飞机的部件。
20多年里,张长生收集的4万多个飞机部件中,有些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弥足珍贵。很多科研机构和专家慕名而来,曾经一个仪表盘都舍不得扔的张长生,却又表现出惊人的慷慨。
20多年里,张长生先后捐赠给中国民航博物馆401个飞机部件,捐赠给沈阳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11架飞机。
如今,年近70岁的张长生每天都沉浸在航空科普馆内,为参观者一遍遍地讲解航空知识。他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学生了解、热爱航空,让祖国的航空事业更加辉煌。(完)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