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山东冠县:黄河故道沙荒地种出富民兴产“百果园”

2021-11-07 13:14 新华网   梁静  阅读:302 

  新华社济南7月30日电 题:山东冠县:黄河故道沙荒地种出富民兴产“百果园”

  新华社记者王志

  在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东头,一座留作纪念的十米高沙丘孤零零地立在成片的樱桃园中,昔日寸草不生的沙丘与如今林茂果丰的果园形成天壤之别。

  “现在全村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出产的大樱桃一半以上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年人均纯收入2.6万元。去年,村集体收入6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到80万元。”田马园村党支部书记田英冲说。

  田马园村有320户、1300口人,过去村里基本都是沙荒地,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通过村党组织引领群众栽植林果,如今这个村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还一跃成为山东省级美丽乡村、全国绿色小康村,村民家家住上了二层小楼。

  “大风刮起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曾是冠县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沙化土地治理难题影响着黄河故道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冠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因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这里土地沙化严重,故道区曾沙丘遍野,风沙化土地面积达21.5万亩,风、沙、旱、涝、碱“五害”并存,经济基础薄弱。

  为有效治理黄河故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冠县人民群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植树造林。截至目前,全县造林面积达45万亩,其中优质经济林面积35万亩,防护用材林面积10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110万亩。

  “防风治沙生态效益好了,但由于缺少经济效益,群众没有持续治沙的动力,让村民们富起来是关键。”冠县县委书记张学宏说。近年来,冠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引导沙区群众种植大樱桃、鸭梨、苹果、油桃等林果,提高沙区群众收入。

  冠县对新栽植成方连片大樱桃和矮砧苹果进行奖补,并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长期科研协作关系,全面推行果品标准化生产,共引进40多个优良果品品种,做到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四季鲜果不断档。全县扶持发展起1.2万多个冬暖式、春秋式果树大棚,其中大棚樱桃亩均效益5万多元。

  目前,冠县果园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果品47万吨,年出口果品2.2万余吨,年创产值8亿元,占全县农业收入的25%,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林果业已成为当地绿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昔日沙荒横行肆虐,今日瓜果飘香万里。”冠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宗宝说,冠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几十年如一日斗风沙,使昔日的荒沙地、低产田发展成为林带环绕的高产农田和硕果累累的经果林,还带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业等“沙产业”的崛起。

  在店子镇灵芝文化产业园,山东芝缘堂灵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学堂最近正忙着购置新的生产线。“我们已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主要生产灵芝孢子油和化妆品,下一步将开发生产灵芝醋、灵芝饼干等多种新产品。”董学堂说。

  目前,店子镇已发展起1万多个灵芝大棚,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值约5亿元,灵芝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五成以上,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冠县34家企业(合作社)的52个果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三品一标”认证。

  沙窝窝里种出富民兴产“百果园”,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清水镇刘屯村曾是山东省重点贫困村,现已发展起4000亩的苹果和梨园,亩均收入2万多元。村支部书记刘灵德说,去年村集体收入96万元,全村户户完成了旱厕改造,配备了天然气清洁取暖设备,家家通上了宽带,成为人人羡慕的小康村。 【编辑:梁静】

19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