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1月6日电 题:青海西宁抗“疫”“石榴籽”:以团结之力谱写高原疫情防控故事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当下,青海西宁面临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来最严峻挑战。5日晚,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发布通告,西宁市定于11月6日、7日对全市主城区常住人口、来宁人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而在西宁市城东区,生活着21.11万名少数民族同胞,约占该区总人口的43.13%,这里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
面对疫情,西宁市城东区近50万名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当好疫情防控监督员、宣传员、示范员、劝导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丰富内涵。
自发行动踊跃服务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走过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南小街社区的居民小区门口,常会看见一群戴着口罩的志愿者,他们是由退休老党员、青年志愿者、全职妇女等18人自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
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既不是警察,也不是干部,但面对疫情挺身而出,自觉加入抗击疫情队伍中,凝聚起了各族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强大力量。
他们主动化身成为居民群众的“服务员”,坚守在无人管理的小区门口,或拿着测温仪、或拿着记录本。
“进小区,请先扫健康码、行程码”“我来给你测一下体温……”坚守在南小街社区5号院小区门口的马良梅每天重复着这小小的举动、平常的话语。
图为西宁市城东区居民接受核酸检测时检查个人身份信息。 张添福 摄战“疫”中的三重身份
1992年出生的马伟是一名撒拉族小伙,他是一名青年志愿者,也是一位初为人父的父亲。无论是哪个身份,都驱使他义无反顾走向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面对疫情严峻形势,当听到招募志愿者的集结号,想到哥哥曾作为医护人员支援武汉,马伟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做出选择,暂时放下初为人父的喜悦,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街道的志愿者队伍。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要在关键时候站出来,我志愿加入抗击疫情志愿服务活动中,为我的孩子做个好榜样。”马伟说。
夜幕降临,马伟和团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在预备的核酸检测点上搭建帐篷,这是他当日参与搭建的第十三顶帐篷。
每天早上天微亮,马伟和社区其他志愿者就到小区门口值守,每每有进入小区的居民,马伟都会说:“请先扫描‘双码’,测完体温,登记后再进小区,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
冬日里的花卷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常做公益活动的西宁市城东区“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团队,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把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传给了更多人。
上午九点多,阿娘们已经开始忙碌了,在社区提供的厨房里,他们将发酵好的面团擀成一大张大面饼,在上面均匀涂抹一层油,再逐层撒上色香具备的香豆粉、红曲粉等,涂抹均匀,由下而上慢慢卷成圆条状后切成若干份,然后用手捏成玫瑰样式的花卷。
四五个蒸屉一起运作,旁边的阿娘又去准备奶茶。“光吃花卷有点干,我们再熬点奶茶,热热地给那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吃一点。”马兰芳说。
连日来,西宁市慈幼社区的阿娘,把花卷送到了火车站的公安干警手里,送到了城西区的核酸检测点,送到了路边值守的帐篷里。几个花卷不值钱,但是反映出的是东区妇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团队仅仅是这次疫情防控中的一个缩影。在疫情防控一线上,还有很多和她们一样的各族妇女。
挡不住的温情隔不断的人心
“你们先坐下,马上就好了!”
“刚来的6个人的牛肉面先准备……”11月4日11时45分,城东区松鼠家牛肉面店内,抽油烟机声、伙计吆喝声让本来安静的饭馆嘈杂起来。
突然进来的几个人都是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富民路社区的工作人员,这几天中午,他们都到这家面馆吃午餐。
原来,10月24日起,城东区汇鑫市场联合松鼠家牛肉面自发为辖区奋战在防控一线的防疫人员提供“爱心餐”,截至目前,已为富民路社区防疫工作人员免费提供了450余份。
“疫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我们也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些天我和我的员工一心就想着让在疫情一线工作的社区干部们吃上点热饭。”面馆负责人马孟德说。
与此同时,松鼠家牛肉面的其他店面也推出了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环卫职工凭券免费用餐的爱心活动,预计将送出700余张用餐券。
除了这些,还有那些不留名的阿娘送来的熬饭,父亲给奋战在一线的儿子和同事送去的家常饭……大家说,这些都是小事,但暖了不少人的心。(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