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春风 进博的温度
【记者手记】
进博会首日,蒙蒙阴雨中,记者裹着厚厚的羊毛开衫走入展馆,然而“扫馆”二十分钟后,羊毛衫就从穿在身上变成了搭在手肘上,“扫馆”扫出了一身汗——这是记者体感上的“进博温度”。
开放的春风吹进“四叶草”,则让会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融融暖意。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的,“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世界面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寒潮”之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博展馆里的温度让人感受到的正是“逆水行舟”的热量。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这股热量却在努力驱散阴霾,吸引各国人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疫情防控措施虽然会让参展、观展程序变得复杂一些,却挡不住中国市场宛如热源一般的吸引力。在第四届进博会展馆,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因疫情防控的需求,来自新西兰一家企业的全球研发经理Roy“老罗”的进博之旅显然难言轻松——入境上海及返回新西兰时,他总共需要接受为期近一个月的医学观察——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前来参加进博会的决心,核酸检测14次,老罗也要来中国。全程严密防护的他,在进博会期间穿梭在网络直播间和签约仪式现场,成为进博会上的“劳模网红参展商”。
用于包装新冠疫苗的高品质中硼硅药用玻璃、后疫情时代的清洁消毒解决方案……“四叶草”里映入记者眼帘的抗疫科技细节,无声胜有声地诉说着各国人民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一呼百应——就像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那样,“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第四届进博会所彰显的,正是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的热忱与拳拳真心。
这,就是进博的温度。
(本报记者 吴潇怡)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