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母亲河奏响幸福乐章

2021-11-02 10:13 光明日报   张奥林  阅读:249 

  母亲河奏响幸福乐章

   黄河迢迢,万古奔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流经9省区,横跨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串起流域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

   党中央始终关怀、牵挂着黄河的保护与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沿黄省区考察调研。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发力“协同治理”,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金秋十月,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上,两只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勺嘴鹬悠然漫步。它们被摄影爱好者拍到,这是勺嘴鹬在此地的首次记录。

  近年来,山东东营持续加强栖息地保护,实施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原生植物保育、水生生物恢复,就地保护生物种群。目前,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为25种、65种。

  中华民族的治水理念经历了驯水、取水到亲水、护水的深刻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迎来新时代“协同治理”的大合唱,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山上山下、地表地下成为“一盘棋”。

  “时代赋予了我们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我们要在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大保护协调联动的同时,坚持筑基培优、绿色低碳,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确保新时代能源安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郁华说,宁夏坚持生态优先,系统谋划境内“一河三山”和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等“七大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突出生态问题整改,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源头,10月的鄂陵湖、扎陵湖畔,风吹草低见牛羊。“过去我在黄河源头放牧,现在要守护‘中华水塔’!”30岁的曲加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生态管护员。这里3041名牧民化身草原守护者,为黄河源头湖泊充盈、水草丰美尽职工作。

  四川省境内黄河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只占全流域的2.4%,却贡献了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四川明确17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力保境内黄河流域“关键的2.4%”。

  九曲黄河万里沙。于母亲河而言,人水和谐的最不稳定变量是“水沙关系”。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崆峒沟,年入黄泥沙量一度高达1.684亿吨。“我们通过兴修梯田、人工造林种草、修筑淤地坝、固沟保塬,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00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减少7000万吨。”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副局长卢东平说。

  黄河进入内蒙古后,便遇到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10年前,这里每年300万吨的泥沙涌进黄河。如今,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了154公里、42万亩的护河林带,沿黄生态走廊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山西“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持续实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万平方公里,58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陕西将建设拦沙工程2263座、淤地坝420座,实施坡耕地治理102.75万亩,确保入黄泥沙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版图持续向北推进。

  迢迢之水终入海。黄河上中游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加强,为下游生态改善赢得了先决条件。

  聚力“发展质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上中游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仅为长江流域的40%左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水资源短缺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制约。

  破题的关键,在于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今年4月,宁夏启动包括用水权改革在内的“四权”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水权交易机制、政府用水权分级收储制度、用水权投融资机制,为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用好每一滴水”的探索实践,伴随着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而方兴未艾。高质量发展,呈现“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

  在山东,涵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19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这是山东省今年集中开工的第二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1261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创造,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山东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搭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造优势。

  黑色煤炭,树起了绿色标杆。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让固体黑色煤炭变身液体透明的柴油、石脑油等,煤炭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园区企业“彼此成为上下游”“同在一条链”。

  鄂尔多斯的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产能达1533万吨,煤炭实现从燃料到材料、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

  曾经“一煤独大”的山西,促煤炭先进产能提升的同时,非煤工业、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形成发展集群。

  黄河“几”字弯区域,宁夏、内蒙古作为优质奶源基地,吸引蒙牛、伊利等企业的先进生产线落地。优质牛羊肉、绿色蔬菜、葡萄酒等农特产品以“田间—餐桌”的方式走向全国市场。

  讲好“黄河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黄河流域各族群众共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二届十三次全会,鲜明提出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前不久,石嘴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开馆,生动讲述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好故事。开馆20天,就迎来200多批(次)9000多人参观。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中,黄河流域各民族交流交融,黄河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熔炉”作用愈发凸显。

  黄昏时,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热贡文化广场上,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跳“锅庄”,社区的民族乐队、秧歌队早已成为各民族联谊沟通的载体。“青海是全国第一个所有市州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省、第一个全国示范县市区数量过半的省、第一个一次性荣获全国模范集体县市区数量最多的省。”青海省民宗委吴德军说。

  宁夏大地上奔涌流淌两千年的灌溉古渠、1500多公里的长城遗迹、距今约3.4万至1.7万年的水洞沟遗址、记录远古先民的贺兰山岩画,内蒙古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文化遗址、大窑文化遗址、阿尔寨石窟……黄河滋润过的土地,文化遗产星罗棋布,历史文脉、民族根脉得以延续。

  “看了《黄帝千古情》演出,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为中华儿女骄傲!”国庆长假期间,在河南郑州游览的王珊女士感慨地说。

  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到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文旅融合合作等,沿黄省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新时代的黄河故事更具厚重感、亲和力。

  巡天遥看,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穿越重重山谷,跨过千沟万壑,汇聚万象;仔细品味,两岸生机勃勃、民生改善,大河脉动强劲有力,正奏响新时代的幸福乐章。

   (作者:本报报道组,本报记者 王建宏、张文攀、赵秋丽、万玛加、李晓东、宋喜群、高平、张哲浩、杨珏、王胜昔、王冰雅、李建斌、冯帆 本报通讯员 殷梦雪) 【编辑:张奥林】

2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